【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李大庆]农业文化遗产:谁来坚守 谁来传承?
  作者:记者 李大庆   摄影/图:李大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5 | 点击数:9230
 

  ——发展探索——

  我们还没有掌握开启农业文化遗产宝藏的钥匙

  5年来的考察、研究、交流,使闵庆文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化农业”的弊端和传统农业中蕴涵的瑰宝。类似工业化的农业生产已经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巨大威胁:农田开垦和连

  片种植后,自然植被减少,造成自然物种和天敌减少;农药的使用又影响了物种多样性;化肥的使用造成环境污染,也引起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某一农作物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及对其他品种产生的排斥,不仅使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造成农业物种减少,而且因为遗传基因相同,使病虫害更易形成……相反,传统农业中这些弊端难以出现。据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等研究,哈尼梯田的一些传统水稻品种种植100多年遗传特性不变,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将不同水稻品种间种,可以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抑制病虫害的目的。而这些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优良品种多藏于未被“现代化农业”熏染的山山寨寨。“祖先留给我们的农业物种、农业技术、农业景观、农业民俗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是一座座宝藏,只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开启这些宝藏的钥匙。”闵庆文说。

  谁来担负延续古老耕作方式的重任?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农业是最先受到冲击的,而农业中一直没有被认识和重视的农业文化更是处在快速消亡中。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特点,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定要实行就地保护和动态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是有人参与的活态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是自然遗产、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的集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人依赖和使用它。

  那么,让谁来担负专门延续一种古老耕作方式的重任?谁又能远离文化变迁、技术进步、生态变化来独守传统?闵庆文的看法是:不刻意追求大而多,也无必要对被列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某种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进行推广。但至少在那些地理偏僻、生态脆弱、耕作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可以适当保留传统的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并通过多功能价值的挖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在农业机械难以施展“才华”和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山区,就可以让某些传统的耕作方式当家,像红河的稻作梯田、青田的稻田养鱼、从江的稻鱼鸭、万年的贡米生产基地等。这样的生产方式,既适合那里的自然条件,也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专家看来,农业文化的推广,更应关注那些我们的先人历经千百年所总结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这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延伸阅读

  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将达到10个

  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世界没有经验可循。

  5年来,闵庆文团队在李文华院士的指导下,逐渐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浅入深地全方位发展。他们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界定它的概念,提出了它的分类体系,分析了它的价值及保护的现实意义,构建了保护它的多方参与机制框架,估算了传统农业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出了以有机农业、文化旅游、生态补偿为核心的保护途径;他们组织并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与培训,组织出版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

  最近,在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下,闵庆文争取到了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和农业部国际合作交流基金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助。他表示,按计划要在未来5年陆续推荐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使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达到10个,同时确定20个左右的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希望通过浙江青田的试点,积累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经验,向其他地方推广。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代表MaryJane dela Cruz女士对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前列。她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传统农业系统得到国际认可,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示范点。并通过积极探索,为世界其他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国际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0年02月24日

上一条: ·[周星]姚村:物态象征的民俗世界
下一条: ·[吴真]从泼寒胡戏到苏民祭:不仅仅是裸男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