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邱国珍 赖施虬]民俗文化与女性社会地位
——以畲族女性为例
  作者:邱国珍 赖施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5 | 点击数:14197
 
 
二、日常形态民俗与畲族女性地位
 
日常生活中,畲族女性活泼开朗,尤喜唱歌,畲族女性从少女时就开始学唱儿歌,进而学唱简单易记的杂歌。学歌大多是夜晚或严冬雨雪天,在火炉旁烤火时由能唱者口头传教。不少女子虽没有文化,十五六岁就已是唱歌能手,绝大多数妇女都能唱歌。走进畲村,就可以听到山上、田间妇女唱歌声,有的妇女走出家门就开始唱歌。
从女性学角度看,女性的乐观,与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关;从民俗学角度看,畲族女性的自尊自信,与健康的民俗文化氛围有关。
在一般乡村的畲民心中,女性总是至高无上的。畲族女性在家庭关系上占据较高的地位。在畲族家庭中,女性往往起主导作用,她们不仅对家庭问题有发言权,而且有财产继承权;她们在家庭中表现活跃,还能自由参加社会活动。
畲族婚姻形式,除女嫁男外,尚有以下五种:1.“招女婿子”;2.“男嫁女家”;3.“作两头田”:男女双方都是独生,在双方家庭同意后,夫妻婚后定期两边家庭轮流居住,祭祀双方香炉,继承双方祖业,赡养双方父母,种好双方田、地、山;4.有的多子女家庭,仍要男方到女方家上门3年,期满后可以从妻定居,也可以从夫定居;5.童养媳与童养子,选择符合与本家通婚条件的,就能抱养。
畲族早期的婚俗很有民族特色,男女社交、恋爱比较自由,通过对歌,建立感情,在父母知道、同意后即可成婚,而且婚姻不计聘金。女儿出嫁,陪嫁妆奁,十分简朴,除一般高脚柜、衣箱、竹火笼外,还有农具、斗笠、蓑衣等;稍为富裕者,也有以耕牛作陪嫁的。新郎亲迎新娘,晚间出发,步行而归。后来受汉文化影响,新娘坐轿,但轿的构造、装饰依然有着浓郁的畲族特色。这是畲族婚俗的古朴遗风。畲族对女性改嫁(含寡妇改嫁)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
畲族崇尚女性还表现在母舅的权威超过叔伯。畲族的母系亲属,俗称“娘奶亲”,在亲属中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母舅为诸亲中至亲。母舅有相当的权威:外甥、外甥女出生、满月、周岁、十六岁,定要报请母舅,母舅送礼最丰,所受礼也最多;外甥、外甥女婚嫁,母舅要插手过问。在福建畲村,外甥女出嫁前,要先由母舅请“做表姐”,其他亲戚方能继之;出嫁时,还要母舅抱上轿。外甥结婚,要向母舅行跪拜大礼,办酒席,要请母舅坐大位;新郎一定要向母舅敬酒。外甥分家多由母舅主持,夫妇纠纷,也多请母舅调解。外甥犯事,母舅有权管教以至打骂,外甥如果忤逆母亲,除向母亲下跪认错外,还要跪拜母舅认错;叔伯没有这么大的权利。母亲去世,先要向母舅报丧,并跪迎其入灵堂,待其见过遗容,方可入殓盖棺。
畲族女性在家庭、家族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畲民家族习俗中处处体现畲民母性的尊严。如夫妇关系,男方对女方稍有虐待,女方家便以“打生利亲”显示娘家的威严,此俗又称“作娘家头”,即女家可带亲朋戚友乡邻到男家论理,可没收男家的禽畜,以示惩戒;而男家对来人不得有丝毫怠慢,只得自认倒霉,并不敢再度冒犯。
畲族在生育观上一直认为男女都一样,基本上体现男女平等。一般的畲族家庭,固然重视子嗣后代,希望家有男丁,但他们不会重男轻女。不同性别的婴儿降临畲家,会受到同样的欢迎。因为生男生女都一样,畲族女性的地位从人生的起点就有了保障。
畲族对不育妇女与生育妇女一样看待。汉族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的观念,在畲族没有市场。不育的畲族女性,少了一份汉族不育女子的惶恐与内疚。
在畲家,过继的子女、入赘的女婿,不受歧视,可以入族谱,享有财产继承权。
更为可贵的是,畲族对非婚生子女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堕胎和溺婴,不受社会和家庭的歧视,同婚生子一样对待。
 
三、神话、传说与畲族女性地位
 
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的“民众历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透过畲族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畲族女性的地位。
畲族创世神话《男造天女造地》中记载,天是男人造的,地是女人造的。男人懒,做一气,歇一气,结果把天造小了。而女人勤快,没停没歇地挖掘、堆砌,越干地越膨胀越大,眼看就要撑破了天。于是,男人就嚷嚷起来:“地造大了!”女人赶紧抓起了土,把地缩小回来。这么一抓,就把地抓得凹凸不平,凸起的成了山峦,凹下的成了湖海。女人的五指还抓出了条条江河溪涧。这则神话的启示是女人比男人勤快,缔造沧海桑田的是女性。在畲民家族的民间故事中,智慧人物往往是女性,如《稻谷和稗子》、《三间新房》、《打官司》、《没泥哪来的谷米》、《拾“毡帽”》等等,都是智慧人物蓝聪妹的故事。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民间文学尽情讴歌女性,并将女性作为民族智慧的象征,这是畲民独特的审美意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红]复调与重弹:当代民族文学的动物叙事研究
下一条: ·[周星]姚村:物态象征的民俗世界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