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赵世瑜]历史学即史料学: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作者: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24 | 点击数:15459
 

  许多史学家都对后现代史学主张感到不满,按吴莉苇的总结,主要是因为他们“只破不立”或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也许最大的不满是针对他们对历史客观性认识的否定。有人将其批评性著作命名为《历史被害:文学批评家和社会理论家正在怎样谋杀我们的过去》,指称从伯克利到巴黎的历史学家们都赞同这样的观念,即历史学这门与哲学和数学一样古老的、已有2400岁的古老学科,其赖以建立的基础已经坍塌了,历史与神话或者历史与小说之间已经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了[8]。与这种比较悲观的看法相比,也有人认为,美国史学界不像文学研究者,前者对后现代主义抵制强烈,后者对于史学家思想与实践的影响不仅正在消退,而且注定要消退[9]。

  也许像怀特等人在对历史客观性进行解构时使用了过于极端的表述,以至批评者认为他们主张写历史可以像写小说那样随意编造,正如有的批评者说,你不可以在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的时候,把它与十字军东征或者1613年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甚至与1924年列宁之死联系起来[10]。把历史完全视为一种语言的构造,而否认曾存在真实历史,也等于判处了历史学科的死刑。但这些批评者对历史客观性问题的认识显然没有后现代主义者思考得那么复杂,中国的学者在有限地讨论后现代史学的时候,甚至放弃了对此核心问题的讨论,以至在具体的史学实践过程中缺乏自觉的反思意识。

  我比较认同伊万斯的说法,他在一部批评后现代史学的著作中同时指出:“就其更为建构性的模式来说,后现代主义鼓励历史学家更仔细地审视文献,更认真地去掉其表面上的铜锈,以新的方式思考文本和叙事。它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课题和领域,把许多以前认为已经做不下去了的课题重新放回到了研究日程上。它鼓励历史学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审视他们自己的方法和程序,使他们处在一个更具自我批评性的过程中。”[11]

  作为扎戈林批评的主要对象,《后现代史学读本》的编者詹金斯立刻进行了长篇回应[12],但他们似乎更注意在理论层面上讨论,而对技术问题不屑一顾。对于后现代史学来说,由于其研究目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求真”,史料被视为语言构成的文本,史料的重要意义就被降低了。但是,无论现代还是后现代史学,不可能抛开史料——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证据——去重构历史,究竟如何对待史料?如果研究的对象、反映这个研究对象的史料,以及研究成果这三者都被视为不同的文本,那么这三种文本的关系如何?史料在其中的角色如何?是否还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桥梁?

  在近年来美国一些关于中国史的著作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罗志田、王晴佳、杨念群、吴莉苇也把何伟亚的《怀柔远人》、柯文的《历史三调》、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等视为受后现代影响的作品。比如杨念群将后现代理论在社会史研究中对现代性叙事的解构,视为一种具体的分析方法,他们质疑的是在现代性话语支配下的历史叙事,如线性过程或合“规律”的目的论分析、现代民族-国家逻辑支配下对史料的解释等等。但这些著作并没有撇开史料,而是对史料进行了新的解释。杜赞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倡导“复线的历史”,“用多样性替代了单一体的演化”,并“试图揭示过去是如何提供原因、条件或联系从而使改造成为可能的方式”[13];何伟亚的意见相同,要“在这样一个园地中重建一点多元性的内容”,“寻求一个更切近历史而不受现代民族国家的种种政治性计划约束的学术和思考空间”[14];柯文则审慎地处在两个对立面之间,他建议我们应该站在知道结果以前的那个时刻,把经历与神话纳入其中,用非文字性的材料来弥补体现权力话语的文字材料的缺陷[15]。杜赞奇,特别是何伟亚注重在新的认识论立场上重新解读史料,认识史料背后的意识形态的背景,而柯文则强调注意文人和官方文献之外的史料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有个很知名的例子。王阳明的朋友曾指着山间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心外无物,像这样的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回答说:你没有看见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看见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实际上王阳明并没有否认花树的独立客观存在,他否认的是在你没有看见花时花对于你个人的意义。你没有看见某朵花,那么关于这朵花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等,对于你来说与不存在是一样的,但它不等于真地不存在,对于看见它的人来说则是存在的。至于看见它的人向你转述这朵花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等,那就只是一种个体认识。类似地,对于探索历史客观性或历史真实的人来说,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一回事,而认识历史的客观性是另一回事,我们既不能因历史认识的局限而否定历史的客观存在,也不能因历史的客观存在而认定历史认识一定客观。因此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二者间的桥梁——史料上。中国的乾嘉学派、疑古思潮的意义在这里,西方的后现代史学的意义也在这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科大卫 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下一条: ·[叶舒宪]人类学想象与文化认同之困境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