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春节文化论坛”(发言摘要)
  作者:王蒙 冯骥才 张抗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8 | 点击数:7239
 

  [原题]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冯骥才:中国申报世界非遗 春节应放在首位

  ——冯骥才1月8日在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上的发言要点

  国务院参事 冯骥才

  2010年01月08日17:33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民间生活最大的事。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年是大自然季节更迭周期之始,也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生道路的共同节点。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望、憧憬和热望,通过年俗表达出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

  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它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它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从文化学角度看,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民众心中对年的需求乃至渴望的表现。它象征着春节在人们心中至高的位置。表明春节这一重大遗产今天仍被生机勃勃传承着。反过来,它也体现春节在中国人心中非凡的精神文化份量。

  近五年春节作为非遗受到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如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假期前调、春晚、取消除夕禁放烟花爆竹等,春节已摆脱淡化的危胁。

  我国在世遗的申遗上,建议将春节应放在首位。作为非遗的春节,全民都是传承者。将其推入世遗,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全民自觉,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的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注: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中国申报世界非遗 春节应放在首位》标题为编者所加]

 

[原题]“春节文化”的品位提升

张抗抗:号脉“春晚” 警惕官场春节“红包”

  ——1月8日在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国务院参事 张抗抗

  2010年01月08日17:1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现代社会的娱乐休闲等内容,成为每个人一年辛劳工作的年终盘点、成果展示、亲友之间信息交流沟通互补的机会,也成为新一年希望的起点。节日期间,与家人团聚、去国内国外风景地旅行、参加各种民间民俗文艺活动(看春晚、写春联、扭秧歌、舞龙灯、逛庙会、观花市、元宵灯会、燃放烟花爆竹、书画比赛、看电视电影、听音乐会、观赏戏剧,或在家安静读书修养身心……)各个年龄段的中国国民,均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年。春节已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文化品质。春节长假是一个健康欢乐的节日,基本满足了各种不同人群在物质、文化、亲情多方面的需求,对拉动内需、扩大经济消费也有短期和长效的良好作用。

  民间的传统节日,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度过才是最好的?应当由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国民的物质消费水平来决定,我认为政府不必对此进行宏观规划以及指令性的干预,有适当的引导即可。

  以下是我的三点建议:

  一、要把民众的安全和尊严,放在“过好春节”的首位。

  春节巨大的旅客流动量和目前不尽完善的交通硬件设施局限,这些年来几乎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节“难民流”现象。那些在旅途中如同蚁群一般蠕动挣扎、缺乏安全感与个人尊严的旅客,与“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形成极大反差。所以,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最重要的职能和职责,是保证长途客运的交通安全、改善春节长假期间的交通运输状况,增设售票网点,杜绝倒票现象,让每个旅客能及时买到车票平安往返、途中能得到平价供应的热水热饭。同时加强警力、维护好各地的治安和市场管理,减少恶性事故……以上种种生命攸关的具体环节,亦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如果能够解决好春运难题,就是对春节最大的贡献。

  二、警惕官场与商界,假借春节人情往来之名进行的钱权交易

  春节是一个喜庆的民族节日,历史上,“红包”是一种年终奖励方式、是家庭亲友之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然而,近年来,春节“红包”已变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新魔术,为变相贿赂、钱权交易提供了貌似正当的理由。我们这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正在走向富裕的国家,其中一些先富的人群中,尚有相当一部分缺乏精神文化追求的“贫困人口”。于是春节便成为炫富、摆阔、豪赌、烧钱的一个机会,也成为权钱交易的滋生地。春节的物质化和庸俗化,是春节文化品位下降的主要根源。春节的文化变质,首先从“红包”而始。很多被揭露的腐败案件中,都有春节的“红包“记录,应当引起执政党的高度重视。建议在春节前,在党内开展拒绝“红包”的特别教育。让春节成为一个慈善活动的平台;一个展示爱心的节日、一个清扫积尘后身心轻松的假日,为广大民众做好节日示范。

  三、发挥全媒体对“春节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一)把“春晚”办成展示民族优秀文化的大舞台。

  中国的春晚已经成为国际上收视率最高、观众最多、规模最大的晚会,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传播渠道。多年来,中国民众在“春晚”中得到了极大的欢乐,成为大众最期待的春节文化生活之一。但近年来“春晚” 吸引力有所减弱,收视率下降。其间原因很多,比如民间的娱乐形式分流、观众欣赏口味分化等等。

  建议召集各方专家,对历年的“春晚”加以系统比对和论证,为“春晚”号脉。“春晚”毕竟是一台大众文化节目,不应是某种宣传产品。春晚“政治正确”的大前提,不应当影响节目的娱乐性艺术性的质量。如果连一个善意批评的幽默小品和相声都不能通过审查,“春晚”就会和复杂的现实生活产生疏离与脱节,大众对“春晚”的参与程度也就必然下降。希望“春晚”与时俱进,年年有创意,展现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风貌。

  (二)以社区春节文化活动为中心,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春节期间,人们不再以单位为中心,而是回归各自的住地。因此,都市的社区文化、乡镇一级的村社文化,应当成为基层政府组织关注的重点。可在社区村社,开展并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和各种文化赛事。要特别爱护和保护偏僻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的原生态,切切不可为了追求文化产业的经济利润,而破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各类纸质媒体、电视台、以及网络新闻,都应对各类春节文艺活动积极进行报道,以各种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增加民众对民间文化活动的关注度。

  (三)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警觉并剔除那些消极落后低俗的文化糟粕,防止极端狭隘唯我独尊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开放中国,应当善于吸纳各种优秀文化而不断发展进步。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号脉"春晚" 警惕官场春节"红包"》标题为编者所加]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0年01月08日

上一条: ·荆州非遗界人士探讨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下一条: ·[吴晓东]2009“新世纪神话研究之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2023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成功举办·[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
·“2022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目录·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