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天蔚]江湖、民间与市民社会
  作者:张天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 点击数:9332
 

  相声江湖:在主流社会打出个民间社会

  将郭德纲的相声称作“江湖相声”,还不仅仅基于以上的原因。远在郭德纲成名之前,德云社内部的组织形式,和郭德纲在舞台上表现出的“尊老爱幼”(帮衬前辈,提携晚辈)的班主作派,就已经颇显传统班社的传承。及至相声元老常宝华先生不惜以师爷之尊为德云社捧场,和郭德纲拜侯跃文为师而终于得进“侯门”,一个独立于官方“曲协”而存在的“相声江湖”也俨然成型。而从坊间对德云社内部利益纷争的猜测、传说,到郭德纲曾经的铁哥们儿徐德亮离开郭德纲和德云社,都可看出这个越来越完整的“江湖”,几乎全盘继承了以往江湖的所有优点和缺点,既生机勃勃,又门规森严,既相互提携,又竞争倾轧。

  或许让许多郭德纲的“粉丝”略感失望的是,爆红之后的郭德纲,其作派、言辞,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浓厚的“江湖气”。与同为相声演员的汪洋发生矛盾时出口伤人、因藏秘排油“代言门”受到舆论批评时拒不认错、与娱乐界著名的“大嘴”宋祖德脏话迭出的对骂,都让人看到了在舞台上风度翩然的形象之外,另一个有点油、有点痞、有点“青皮”、有点“滚刀肉”的郭德纲。

  应该说,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样的形象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但站在郭德纲的角度想想,倘不如此,他又能如何呢?如果没有一套“自以为是”的价值系统支撑,他如何能在一片惨淡中苦苦支撑十年?如果没有一副刀枪不入的“青皮”姿态,他又如何能在主流相声界的排挤、不屑中走到今天?江湖的自由,本来就来自于与主流的自绝。因此,郭德纲充满江湖气的嚣张作派,既是中国民间社会再次得到发育的表征,也是为江湖扩张声势,在主流社会的缝隙间打出一片天地的重要力量。

  当然,今天的江湖,绝非郭德纲一人之力而打造、支撑。由于郭德纲的名声日隆,外人获得的印象,似乎是他在以一人之力独自肩负着振兴曲艺的重任。诸如延请天津老艺人进京举办鼓书专场、与京城后进相声团体建立“相声联盟”等举措,都在强化着这样的印象。但走进天津谦祥益茶楼,却不难发现天津曲艺土壤的丰厚,与郭德纲进京成名之间,其实有另外一种因果关系。况且由郭德纲和一干师兄弟的年龄推算,他们拜师学艺的年代,恰是新派相声当道、传统相声衰微之时,而他们不约而同地迈过新派相声的阻隔,直接向隔着辈儿的相声传统学习,可见表面看来濒于绝境的曲艺,其实一直暗中有香火传承,就像中国的民间社会,其实一直没有被彻底窒息,只待时机和气候合适,便迅速恢复其强旺的生机。

  周立波:落寞的市民社会

  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有新近日见走红的“海派清口”创始人和唯一演员周立波为证。如果说郭德纲的走红,印证了北方京派市民文化的勃兴,周立波的走红,则宣布了南方海派市民文化的复活。尽管从创始之日起,周立波便不断强调“海派清口”的“高雅”和“层次”,但就连“海派清口”的命名,也是借相声、二人转的“荤口”、“浑口”而得名,“海派清口”的真正属性也就不难判断。其实从创始之日起,周立波就清楚地知道他将与之为伍,而所谓“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刻薄之论,除了后生向前辈的挑衅骂阵之外,不过是延续了“京派”与“海派”之间迁延近百年的趣味之争。郭德纲的长衫、光头,承续了京城老派艺人的作派,周立波的笔挺西装和清爽“头势”,则直接抄袭了上海“老克拉”的风度。就此而言,郭德纲和周立波各有传承,但所干的基本是同一件事情,即都在顺应市民社会复兴的基础上,成为一方市民文化的代表人物。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内在差异,决定了郭德纲与周立波的不同。周立波动辄以“30年”为时限对中国社会众生相作出的调侃和反思,其视野之开阔和思考之完整,均有郭德纲所不及,尤其是包括对国家领导人的“戏仿”在内的政治波普,更多地传承于西方现代传媒的脱口秀节目,而非中国市井文化的传统。同样是嬉笑怒骂,周立波“笑侃”系列透露出的现代意识和公民意识,为郭德纲作品塑造的市民形象所不具备。遗憾的是,一方面是周立波无时不刻意强调的优越感,阻碍了其作品传播的“北伐”脚步,另一方面则是上海之外的广大地区对海派文化的拒斥,使海派文化至今很难走出其“孤岛”的尴尬。同是市民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和西化的海派文化,却总是在赵本山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和郭德纲为代表的京派文化面前碰壁,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课题。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民间社会,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西化”的选择,完成向法制为基础的契约社会的转型,可能会得出一个令很多人失望的结论。

  这样的议论,或许不无过度诠释之嫌,但比起郭德纲在“江湖”中的如鱼得水,和赵本山立足“黑土”、四处出击的宏大布局,周立波在“外滩”舞台上的衣冠楚楚、洋洋自得,确实不无孤芳自赏的落寞。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孙冶方公共政策研究网 2009-8-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孟广臣]歌谣史话北京
下一条: ·[刘桂传]旧志整理体式的新尝试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