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李建宗 韩杰]裕固族口头文学传承人钟玉珍
  作者:李建宗 韩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2 | 点击数:9620
 

  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民族同化现象在裕固族内部的不断发生,裕固族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迁甚至出现了断裂现象,裕固族口头文学开始走向式微。口头文学出现了无法拒绝的遗忘,据钟玉珍老人介绍,在她所掌握的口头文本中,到现在还能完整地讲述出来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主要是听众不断的减少,长时间没有讲述导致了遗忘,由此从事口头文学讲述的人越来越少。值得庆幸的是有许多歌谣却保留下来,因为这些歌谣经常出现在放牧的时候及其一些诸如婚丧嫁娶等仪式活动中。当问到故事的听众时,老人说:“谁来听呢?”偶尔给自己的小孙子讲一下,最后提及到口头文学的传承人的培养时,她说:“谁学呢?家里的活也多得很。”老人的回答令人觉得非常遗憾,这些珍贵的材料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看来是无法传承下去了,而且也会发现在现代语境中口头文学成了一种难以弥补的缺失。

  让老人无法想到的是在世纪之交自己却成了“香饽饽”,有一些专家、学者和口头文学搜集者纷纷登门造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突厥语言研究专家陈宗振先生、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钟进文教授等先后走访了钟玉珍老人。除了这些学者和专家之外,老人说还有许多人她都说不上名字了,只记得这些机构,像伊犁师范学院、肃南县文联等多次把她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因为找了当地的其它好多人都说不清楚,就又过来找她。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人,需要付出的很多,在农忙季节影响做家务活,而且每年那么多的陌生人的确干扰了他们全家的生活,然而家人却无怨无悔地支持她,她的儿子郭正海告诉我们:“支持母亲为裕固族文化传承做点贡献是我们全家最大的心愿。”在最近几年,老人也获得了许多殊誉,这对钟玉珍老人及其她的家人来说是唯一的心理慰藉。2004年中央电视台七套播放了她演唱的裕固族叙事长诗《黃黛琛》,2008年8月甘肃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58人,她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在肃南县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她被评为“西部裕固民歌传承人”。

  在和老人聊天的过程中领略了她健康平和的心态,她从来对口头文学的传承不带一点功利色彩,只要有来采访的人自己就尽最大的努力给他们说、唱,同时也没有流露出任何自信和高傲。对口头文学的传承她始终保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当我们问到关于故事改编的时候,她说自己从来没有改编过故事,忠诚的把传承过来的故事讲给别人,“能够记清楚的就讲,记不清楚的就不讲。”显示了她的故事传承原则,也表明了她对口头文学不折不扣的坚守。她告诉我们目前在她的记忆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故事有《黄黛琛》、《萨娜玛》、《三条蛇》、《马大石二树三哥》、《瞎子的故事》等,最后她还给我们讲了《三条蛇》、《黑白蛇的故事》、《一只黄羊和三个羊羔》,唱了一首裕固族婚礼中的《送亲歌》。在讲述过程中我们看到她不时停下来,或许是由于高龄觉得吃力,或许是在进行记忆,或许是在裕固族语和汉语之间“转译”。此时我发现了这些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传承人工作的艰辛,因为给并非本民族的“听众”讲述故事时要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这又一次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难度。

  在为期四天肃南之行中不仅采访了钟玉珍老人,还去观看了小海子裕固族祭鄂博的场面,这次田野调查为我们自己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搜集了一些资料,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以往关于裕固族民间故事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回到家里再次翻开由肃南县文联组织出版的《裕固族民间故事集》和《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集》时,看到许多用方框框起来的讲述者和演唱者的名字,想到已经是高龄的钟玉珍老人,一种担忧和失落油然而生,这些口头文学传承者和民间老艺人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老龄化,大多数口头文本已经消失,目前仅存的部分正在退化,面临失传。面对口头文学所处在一种“无法拒绝的遗忘与难以弥补的缺失”的语境中,我们将何为?  

  (本文刊于《中国民族》2009年第9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故事奶奶李明带着美丽故事走了
下一条: ·[陈杰]妙手绣花鞋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