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萧放]明清时期祖先信仰与家族祭祀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6 | 点击数:15636
 
2.墓祭
墓祭是明清时期祖先祭祀的重要形式之一,每逢岁时节日,人们除了在家上香祭祀外,都要到墓地供奉先人,俗称“上坟”或“拜坟”。墓祭的主要形式是供奉食品、烧化纸钱,鸣鞭叩首等。明朝云南人墓祭频繁,正月初一、三月清明、七月中元、十月朔日、腊月之末,“咸往拜坟”,富户挑着祭祀用的牺牲酒水,穷者带着纸钱,不绝于途。
当然最重要的墓祭时日是清明,清明墓祭来自古代寒食节的扫墓祭墓习俗,宋朝开始墓祭日逐渐挪至清明,明清时期寒食节消退,清明是一年中最主要的墓祭日,当然也还有用寒食的。明代北京“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肩担手提者、乘轿骑马者,充塞道路。人们拜坟、酹坟、哭坟,为墓除草添土,焚烧纸锭,最后以纸钱压在坟头上。(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山东人重视墓祭,“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闻,至不忍闻。”南方人多以祭墓为踏青游戏的机会,很少有北方人那样悲苦。(谢肇淛《五杂组》卷之二,天部二)浙江杭州、温州、人们往往携带祭品,乘船出祭,在野外纵酒嬉戏,“在在成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江苏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无论一家有几处先人坟墓,都要在一天内祭祀完毕。所以人们骑马乘船,来回奔走,“祭毕席地饮胙”。(张岱《陶庵梦忆》卷五)清代全国各地清明墓祭仍然是春季的重要节俗。在一些家族聚居的地方,墓祭、扫墓是全族的大事,族中成年男子都必须参加,有事不能前往者,须事前向族长、房长请假。祭祀当天,先在祠堂集中,然后先赴始祖墓地祭祀,然后各房分别祭祀本房祖先,最后各小家庭祭祀自己的先人。扫墓的本意是对先人的哀悼与纪念,可是在明清时期家族扫墓变成了家族内部秩序的强化与外部实力的展示。(参见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第311—314页)苏州人清明节“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称为“上坟”。他们在墓上挂一种特制的纸钱,即用彩笺剪成长缕,挂在墓上,俗称“挂钱”、或“挂墓”。顾日新诗咏其事:“纸钱纸钱谁所作,人不能用鬼行乐。一丝穿络挂荒坟,梨花风起悲寒云。寒云满天风括地,片片纸钱吹忽至。纸钱虽多人不拾,寒难易衣饥换食。劝君莫把纸钱嗔,不比铸铜为钱能杀人。朝为达官暮入狱,只为铜山一片绿”。(《清嘉录》卷三)这首《纸钱》诗,由祭祀的纸钱联想到人间铜钱“杀人”现象,警世意义明显。
3.祠祭
祠祭是在宗族祠堂祭祀祖先,春秋二季都有祠祭,又称“族祭”,是家族中最隆重的祭典。祠堂的建立始于宋朝,它是家庙的发展形态,明清时期祠堂遍布全国。以广州为例,“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七,祖祠)春秋祭祀的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地方春祭在春分后三日,秋祭在霜降前三日,“择吉行之”。多数地方祠祭的时间在清明、中元、冬至,清明祠祭是各房轮办,中元、冬至为全族合祭,“中元、冬至之祭,五房十八岁以上者毕集。”然后分享祭品。明代徽州祁门程氏中元、冬至的祭品有:祭猪两口,祭羊一头,塘鱼若干、时果、面食、水酒十瓶、好腊酒二十五瓶、大申文纸一百张,建白纸二百张,石烛三斤,中样印丝象生一千锭,檀香三钱,速香二两,大椒、花椒各四两、大料红曲、闽笋、木耳各八两,盐五斤、酱二斤、醋一瓶、香油二斤,羹饭米、时菜葱,柴三担、炭十斤等等。这些祭品在祠堂祭祀祖先神主后,就以“散胙”的形式让族人共享。(《窦山公家议校注》卷三祠祀议)
祠祭是家族祭祀,需要有大笔的经费支助。家族的管理者,往往要为祠堂备办族田、族产,以族田、族产的收入支持一年的祭祀费用。如果没有家族公共财产收入,就必须按户口摊派祭祀费用。在徽州窦山公家是“各割田以供香火”,或者有值年人负责筹办,在宗族祠堂祭祀中,“每岁正旦,合族为首者,具酒饼致奠。奠毕,分长少叙事拜散饼。凡轮派为首者,不许推延。”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了自己创建宗祠的经过,先为享室,后立祠堂,祠堂内供奉的是高祖以下的神位,“每祀必遍召宗人集祠下,祀毕,享胙于前堂。”并订立规约,“凡我同宗,月轮一人司香。元旦必集,毋以事免。”祠堂的管理与维持依靠族人,并置办族田数亩,以供应祭祀的消费。
祠祀是祖先祭祀的大礼,人们必须衣着整洁,平时不穿的长袍大衫,这时都须换上,有功名官爵的须冠服顶戴齐备,祭日清晨,人们在祠堂外等候,族长开祠门,族人按长幼尊卑依次入祠。祭礼由宗子或族长主持,首先宣读祭仪的规矩,禁止出现懈怠喧哗与随意走动,否则“家规有罚”。然后宣读祭文,祭文是一篇程式化的文字,如《窦山公家议》中的“祠祭祝文”:“维大明三年岁次乙亥秋七月朔祭日,嗣孙程镆、程铃、程鉼、程钶、程鋗五大房人等,敢昭告于显高七世祖考窦山春四府公、显高七世祖妣汪氏孺人、显高七世祖妣刘氏孺人、曾高祖考守拙载二府君、曾高叔祖考朝列大夫左长史慎庵载四府君、曾高叔祖考存善载五府君、曾高叔祖考淳庵载六府君、曾高叔祖考澹庵载七府君、先曾伯祖考……先祖考……以暨堂中男女该祀之神曰:岁序流易,时维(孟秋、长至),追感岁时,不胜永慕,谨以洁牲粢盛庶品祗荐岁事。尚飨。”祭文唱毕,拜礼、进酒、献食,仪礼程式十分复杂。祠祭礼毕,在祠堂大摆宴席,人们饱醉而归。
祖先信仰是维系家族社会的精神力量,人们通过家祭、墓祭、祠祭等系列的祖先祭祀活动,经常性的强化着内部的家族联系,保持家族组织稳定传承,并以此显示家族延续的生命活力。
(原载于《文史知识》2005.4)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萧放的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金文]《梁祝》传说缘何不能称“第一
下一条: ·[周郢]孟姜女故事与泰山
   相关链接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
·[张可佳]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碧霞元君信仰的载体及其功能·[徐宝成]明清易代:惠世扬形象的多维建构
·[杨志敏]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应对瘟疫民俗活动考述·[任雅萱]民间的“正统”:明清时期姜太公风物传说的时空结构
·[余红艳]明清时期江南生育文化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和传播·[祝秀丽]秦汉至明清秦始皇庙祠的历史变迁述略
·[杨烁]祖先信仰与乡村治理研究·[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