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魏小石]当文化成为“遗产”
  作者:魏小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0 | 点击数:8098
 

  因此,可以这么说,在文化“遗产化”(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大众化)的过程里,给原住民带来的,很难说不是一种伤害。在北美印第安人的Sweet Lodge(当地的灵魂仪式)案例里,一些印第安人倍感受到冒犯,因为一些白人白领阶层将他们最神圣的仪式当成一种“冒险”体验(说白了就是一种另类休闲)。这就像,如果有外国的嬉皮士把“咱们中国”的某种传统功法当成娱乐搞笑剧来排演的话,我们会觉得舒服么?Michael Brown在此指出:这种“遗产”大众化的行为威胁到了印第安社区是因为它“削弱了一条界定‘本族’和‘外族’ 的界线”。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无疑是和强制通婚没有区别的,严重打击了当地民族的认同感。如同,在任何社会里,当大多数人看到一位外籍男子和一位本地妇女走在一起,人们会本能地也会产生一种“被侵占”的感觉。

  这种“文化矛盾”已经在美洲向全世界蔓延开来,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有明确的殖民历史。在这些地区里,“文化归属权”的问题都是由殖民的历史所引起的。现代媒介(书本、网络、博物馆、大学教育)的影响等于是在殖民矛盾中火上浇油,让原住民觉得“那些人不仅抢夺了我们的土地,还准备吸干我们的灵魂”。这种矛盾就像艾滋病从猴子传到人身上一样,可以从殖民政权国家传染到非殖民政权国家。在以原住民(这里我说的是一个广义概念)为政治主体的国家里,现代媒体技术将导致人们为自己的身份认同“创造”历史。于是,“我们的历史遗产”也肯定会相应地创造出来。

  举几个例子,在中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到了大众媒体的讨论范围,更多的“遗产”被相应地创造了出来。有的群体宣称他们是某个民族的一支;也有的民族声称他们是56个民族以外的未被政府认定的民族。总之,不少群体总有各种理由宣称自己的群体很“独特”。这个情况的出现和学者们的猎奇心理是脱不开干系的。另一方面,这种思维模式在近些年也产生了一批“文化产品”。比如,有的人在七、八十年代采录了数盘歌谣并制作成了卡带;有的人有足够的“本地号召力”聚集了传统艺人办个了“生态传习馆”。这些产品都具有成为商品利润的价值。导致这个情况出现的原因无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开展在中国引起的政治-商业震动。在中国官僚体制里,地方性的政府/团体确实可以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实惠。

  我并不是说这样的现象是绝对负面的,只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它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对社会行政资源的浪费以及对平民百姓带来的伤害。上文提到的两方面的情况都构成了在中国产生“遗产矛盾”的可能性。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化遗产问题”在中国极有可能成为政府、学术界、地方“民意”的三方博弈。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各类NGO的参与也可能成为另一种力量(NGO背后的推动力实际上来自一批对文化有兴趣的新兴资产阶级,他们接受过国际化的教育同时又反感国家的“文化互助”以及学术的“坐而论道”)。在以上提到的这几方力量达成一种关于“文化遗产”的共识之前,必然有一番“你争我抢”的过程。比如,各地争夺“非遗”头衔,从社区开始,到省的政府,必然要花大精力去操办华丽的展演。这个争抢的过程里,对行政资源是种巨大的浪费。在这个过程里,有多少实惠是带给平头百姓的,有多少回报是带给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能知道的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带给本地社区的心灵上的失落感将是巨大的。

  没办法,谁叫人是一种那么善于幻想的动物,在满足了物质需求时,创造历史和“文化遗产”便成为了大众的乐趣。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魏小石-音乐人类学博客 2009年10月18日,8:18:4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志琴]从民俗考察社会思潮
下一条: ·[刘晓南 杨鑫基]试点与保护: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践与启示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