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守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
  作者:刘守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8 | 点击数:16032
 

  二

  中国迈入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随着民间文学的大发展,民间故事研究空前活跃。《民间文学》从创刊的1955年至1966年,共发表关于民间故事、传说的理论文章约70篇,到80年代初期数量激增,仅1983年这一年期间,全国各报刊发表的有关故事、传说的评论研究文章就达到100余篇,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即以研究故事的理论专著而言,八九十年代就达到20余种。从研究工作的活跃程度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而言,可以说民间故事学是仅次于神话学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术领域。

  本时期中数量最多的是关于某些故事类型和故事群的研究文章。进入研究者视野的故事类型,已有“天鹅处女”、“蛇郎”、“螺女”、“狐妻”、“求好运(问活佛)”、“老鼠嫁女”、“云中落绣鞋”、“巧媳妇”、“呆女婿”等40多个。尤其是以徐文长故事、阿凡提故事为代表的一系列“机智人物故事”的发掘与评论研究,更受到民间文艺学界的热烈关注。《笑的艺术》(1985),选编了1984年在湖北举行的关于机智人物故事专题研讨会的重要论文;段宝林主编的《笑之研究》(1988),汇集了关于阿凡提故事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祁连休多年致力于这类故事的探究,新近完成的《智谋与机趣——机智人物故事研究》(1999),更是内容厚实的一部力作。

  对机智人物故事的社会与艺术价值的评说,在海内外学界引起了争议。西方学界通常把这类人物视作单纯的“骗子”,“恶作剧者”。中国学人对其行为大多持肯定态度。这类故事明清以来流行极为普遍,几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机智人物(常常以某一真实人物为原型生发而成)活跃在民众口头文学之中,他们讽刺嘲弄的对象主要是旧时代的有权有势者,这种情况显然同当时的阶级对立和民众的抗争意识觉醒有关。美籍华裔学者洪长泰博士所著《到民间去》一书,在考察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时,曾论及当时对徐文长故事的发掘,说“大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家喜爱这个形象,归根结蒂,是他们通过徐文长的反儒学、反传统和蔑视权威的精神,找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共鸣点。徐文长传说所提出的诸多问题,都喊出了‘五四’知识分子要打烂旧世界的战斗心声。”[1]这一评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8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学家立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大变迁的背景,以大量更鲜活的资料为依据来考察这类故事的构成和影响,对它的社会价值采取基本肯定的态度,同时也并不抹杀其中所混杂的种种糟粕,论析更为深入。这一系列故事从本世纪初叶到末叶的大量开掘和热烈评论,成为富于中国特色的一项民间文学活动,也是产生过积极社会影响的故事学研究成果。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从不同角度撰写的故事学论著也不断涌现。体裁论方面,有谭达先的《中国动物故事研究》(1981)、《中国民间寓言研究》(1981)和《中国民间童话研究》(1981),刘守华的《中国民间童话概说》(1985),段宝林的《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1994)等。

  兴起于60年代的新故事,其生命力至今不衰,《故事会》多年畅销城乡。对新故事这朵文艺新花的评论研究,有蒋成@①的《故事创作漫谈》(1979)和《新故事理论概要》(1989),刘守华的《略谈故事创作》(1980),金洪汉的《古今中外故事论》(1993)等。虽然新故事的主体由通俗文学家创作的故事所构成,来自民众口头的新民间故事只占少数,但它是中国故事文学传统在新时代的延伸,因而有关新故事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便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学的一个重要侧面。

  对民间故事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有天鹰(姜彬)的《中国民间故事初探》(1982),祁连休、肖莉主编的《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1992),以及刘守华的《故事学纲要》和《中国民间故事史》(1999)。其中《中国民间故事史》是历经七八年艰辛劳作完成的中华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篇幅近70万字,古今贯通,搜求丰富翔实资料,对见于文字记述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民间故事文本、类型和讲述研究活动进行系统评述,以期建构中国民间故事的宏伟艺术殿堂。它的原创性和开拓性受到学界好评。书中提出中国民间故事传承演变的主要特点有:1.在类型演变中增强艺术活力;2.口头与书面传承交错并行;3.在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中不断演进。在这里虽无惊人的新发现,由于它是从丰厚史料中析取而来,便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间故事以多姿多采著称于世。记录整理成文的少数民族故事,其优美特质往往超过汉族,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它们很自然地在故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按民族分别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对各族民间故事均有专门论述。从民族、地域文化视角专论某一民族民间故事的著作也开始出现,如过伟的《侗族民间叙事文学》(1933),黄桂秋的《水族故事研究》(1991),曹廷伟的《广西民间故事辞典》(1993)等。以多民族故事的鲜活资料为基础,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尊重各民族的口头语言艺术宝藏,成为中国故事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东方文化研究网

上一条: ·[林少阳]重审白话文运动──从章太炎至歌谣征集
下一条: ·[巴·苏和]解读中国蒙古文学学术史
   相关链接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施爱东]《寻梦环游记》的角色配置与游戏规则
·[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