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杨敏 王勇]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并活性传承研究
  作者:杨敏 王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2 | 点击数:9088
 

  二、历史悠久的区域性国家级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识别

  国家级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一定范围、一定区域内所形成并开展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资源。它的形成基础主要是农耕、游牧和游猎三类生活方式。在相同或相近的地域空间生存的族群,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总是相近,各种文化交流最为直接和频繁,形成一种特别的地域生活情趣。各民族的类体育文化遗产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但不同地区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内涵与起源,同一类项目,带来不同的地域文化表征,这是识别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倪依克、胡小明,2006)。

  1.以歌舞娱乐为主导的“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1)东部地区:北京京西太平鼓;河北徐水舞狮、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山西黄沙狮子、高跷走兽翼城花鼓;内蒙古蒙古族安代舞;浙江天塔狮舞、余杭滚灯、浦江板凳龙龙舞、长兴百叶龙龙舞、奉化布龙龙舞;福建泉州拍胸舞;江西傩舞(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永新盾牌舞;山东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辽宁象帽舞、鼓子秧歌、抚顺地秧歌、海城高跷、辽西高跷;吉林乞粒舞;黑龙江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2)中南地区:湖北土家族撒叶儿嗬;湖南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广东醒狮、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龙舞;海南黎族打柴舞。(3)西部地区:重庆铜梁龙舞;四川芒康弦子舞、泸州雨坛彩龙龙舞、卡斯达温舞、?V舞;贵州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反排苗族木鼓舞;云南沧源佤族木鼓舞、迪庆锅庄舞、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傣族孔雀舞、傈僳族阿尺木刮、彝族葫芦笙舞、彝族烟盒舞、基诺大鼓舞;西藏巴塘弦子舞、昌都锅庄舞、热巴舞(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山南昌果卓舞;陕西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甘肃苦水高高跷;青海玉树卓舞、土族於菟;新疆塔吉克族鹰舞。

  2.以竞技能力为表现形式的“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1)东部地区:北京抖空竹;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河北沧州武术、邢台梅花拳、杨氏太极拳、沙河藤牌阵;内蒙古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蒙古族搏克;福建宁德霍童线狮;山东蹴鞠;吉林朝鲜族跳板。(2)中南地区:河南少林功夫、陈氏太极拳;湖北武当武术。(3)西部地区:新疆维吾尔族达瓦孜。

  三、学校体育教育视野下的国家级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入

  学校作为知识与信息的基地和人类文化的传习地,应当是“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应推广学校体育教育在知识传播体系中的文化多元化,在现行的学校体育教育知识体系中,反映本土“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文化价值(尹国有,2004)。

  从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上看,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内容还处于知识的“普及”阶段,缺乏对“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的教育引导。因此,把“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学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机制,把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民间“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入和传播,这样才能解决好活性传承国家级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倪依克、胡小明,2006)。

  1.引入目标。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是把一种被长期忽视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民族精神和生存智慧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理性发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合过程。学校体育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塑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向前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引入“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各地区、各个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差异,充分认识“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的意义,并正确判断“类体育”非物质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间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认识“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和自主的积极态度(张卫民,2005)。

  2.引入原则。“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原生态的引入是值得重视的。地理区域中文化构成因素与结构关系上的差异引起“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如热带河谷与傣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高原雪山与藏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草原与蒙古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等等,都体现了“类体育”非物质文化和地域生态交融的意象。因此,要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特点,坚持原汁原味的引入原则,并注意现代技术和展示手段的应用,引入本区域或跨区域的“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张卫民,2005)。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上一条: ·[陈宗花]浅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标准问题的反思
下一条: ·[方圣德]浅论公众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层”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