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刘晓春]山歌与春节
  作者:刘晓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3 | 点击数:15264
 

  第三场在县城的彭氏祖屋,也是一座三进三围的大围龙屋。据彭氏族人说,这座围龙屋的规模在梅州排前十名,他也说不上是谁排的,据我的考察,有财大气粗的自我吹嘘嫌疑,梅州还有众多围龙屋的规模远比这座宏大。彭氏宗祠去年添了两个男丁,其中一户人家在兴宁做生意,拥有三个乐团,为别人的红白喜事吹打做乐,另一户在深圳做生意,不清楚做什么发财,似乎很有钱,一辆大奔,挂着粤港两地车牌。中午的时候两家人一起在酒楼宴请亲朋好友,不知道什么原因,晚上的演出由兴宁老板独自出资。是夜钟柳红还是与英才艺术学校搭档演出,因为这两户人家相互竞争的缘故,这场演出最后没有如期举行。深圳老板惟恐有失面子,便用一辆小货车载了大量的烟花鞭炮,还没等演出开始,便大放焰火。烟花震耳欲聋的鸣响,在演出刚开始时就将音响全部震哑。人们在失望和遗憾中看着天空耀眼的焰火,我也在这场烟花大会上真正感受到了另一种浓烈的春节气氛。

  正月十四,我来到梅县的松口镇。在传统时期,松口是梅县的大镇,有“松口大过县”的说法,松口刘三妹与罗隐秀才对歌的传说,在松口妇孺皆知,人们自豪地宣称“自古山歌松(从)口出”,今天的松口山歌手们认为自己的山歌才是真正的山歌。我赶到松口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等我在河唇边上的老街找到松口山歌协会的时候,他们已经回家吃饭了。好不容易等到下午两点半钟,来了位老太太,将门打开,我自我介绍了一番,没想到她非常热情,并以不屑的口气跟我说,“我们会长本来这时也应该到了,但他在打麻将,男人都好赌,我跟他打电话,叫他过来。”她自我介绍是山歌协会的财务监理,并印有名片,电话地址职务一应俱全。山歌协会有两间房,并楼上四层,楼下摆了一张桌子,两排都是凳椅,墙上贴满了用大红纸张书写的感谢信,都是别人的捐款,从几千到一两百元不等,其中以旅外侨人的捐款最为显眼。不一会儿,松口山歌协会会长麦天生来了,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他知道我的身份和来历之后,便说,梅县、梅州的山歌师、山歌大师们唱的山歌都是写出来的,我们的山歌才是唱出来的。说话间陆陆续续来了有五位歌手,两男三女,我于是用激将法叫他们驳一段歌来听听,他们果真一路驳来。他们还告诉我,山歌协会将在正月十八晚七点半在中山公园举行山歌演唱会,作为春节的最后一场活动。他们给我一张节目单,节目依次是“松口山歌特出名”、“歌颂乡贤作述伯”、“半荤斋山歌”、“山歌唱出好兆头”、“摸题山歌(四化梅州)”、“过河(男女对唱)”、“拆字山歌(松口山歌)”、“月光光”、“情歌对唱”、“山歌小品”、“果树情歌”、“高高阴那山(流行歌曲)”、“五句板”、“山歌”、“家乡有条风雨桥(男女对唱)”、“淡淡的三月天(流行歌曲)”、“乡情是酒爱是真”、“村长家里的大阉鸡(快板喜剧)”、“情歌男女对唱”等等。从节目单可以看出松口山歌协会的生存空间。春节期间有很多海外乡贤回乡探亲,他们称之为“番客佬”,“番客佬”喜爱客家山歌,尤其喜爱“半荤斋”山歌(稍带色情的山歌),他们愿意为山歌协会捐资。正月十八的这场演出便是由旅港乡贤、松口山歌协会名誉会长李述作捐资两千元、韩江水泥厂老板陈学文捐资一千元。所以第二节目歌颂李述作的乐善好施,第三个节目则是投其所好,第四个节目是祝赞山歌,第五个节目是结合政府的政策,歌颂梅州的改革开放。

  客家山歌的原生态演唱方式其实是客家人在山野、田头、渡口等不同场合即兴演唱,很多时候是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情况下对歌,熟人之间很少对歌,可以说是在远离人群的大自然私密空间中的演唱活动,传统山歌的内容基本上是情歌,也就是“郎搭妹妹搭郎”。通过调查春节期间梅州地区的山歌演唱,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一种私密的个人行为,何以演变成为一种公共的文艺表演活动?其中的文化生产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有多少的力量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客家山歌经历了怎样的脱胎换骨?这些都是有待以后深入调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006-11-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春]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
下一条: ·[刘兴东]走进雷州:店前十村的“穿令”仪式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温小兴 金艳]客家米酒的文化塑造与品牌建构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