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汪玢玲]一本有特点的民间传说故事集
——评《七彩神火》
  作者:汪玢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6 | 点击数:11360
 
  二、民族性
  文学的民族特色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历史、社会生活和宗教、艺术在文学上的综合反映。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独创性的民间作品,比之作家文学、它更天然地带有这种个性,因而也越为人民所喜爱。《召树屯》卓越地表现了亚热带地区傣族的柔美风情,它的美学价值和孔雀的形象、宗教情绪结合在一起。而满族的《多罗甘珠》、《七彩神火》和诸多“巴图鲁”(英雄)的传说,则是地道的北国风光,—与酷寒斗争中成长的强悍狩猎民族的英雄传奇。它所表现的风俗习惯也是北方民族所特有的。《多罗甘珠》是写一个国王的女儿英勇护国,留下了满族妇女穿高底木鞋(马蹄式)习俗。当多罗甘珠诱敌深入,率部隐蔽时,一个辽阔的泥塘草甸子,把他们和敌人分开了。地势麻痹了敌人,仇恨使多罗廿珠增长了智慧和勇敢。多罗甘珠受到仙鹤的启示,谋取进攻。她想“白鹤为啥在泥塘里站挺长时间不下沉?因为它腿高,又长着树权一样的脚趾。我们不能做个白鹤的腿杀回家去么?”于是她动员了诸甲百姓,七手八脚地砍了不少树枝蹬在脚上,趁秋雨连绵的黑夜,脚踏高脚木权蹚过泥塘,一举消灭了熟睡中的强敌,杀死了作恶多端的阿斯古罕,征服了古顿城和它的三个部落。威震四方的多罗甘珠被推选为女王。从此女真人为纪念自己的女英雄,都穿上了特制的“马蹄式”木鞋(只脚心处高出一二寸),这种木底鞋,本来最先在劳动妇女中使用,采榛子、蘑菇时,穿它可以防备蛇咬,可过泥塘,后来连宫中后妃也穿起这种高桩木底鞋,于是它变成满族妇女独特的民族服饰了。下登高桩木底鞋,头着“两把头”或“高板头”,再加上款式得体的旗袍,于是形成了满族妇女服装的特征。也正因这种服饰的约束,形成了满族妇女端庄大方的步履仪态和抹鬓、请安等优美的礼节。但是考虑到这种特殊的鞋子原来是来自战斗的女性和劳动妇女,我们就可以看出满族服饰发展的源流了。
 《七彩神火》更在“满族讲究鹰马并重,家家养龙驹,户户藏名雕”的风俗中,在阶级的,民族的高压下,描写了老鹰达(达,头领,老鹰达即捕鹰的头领)父女三人为解救全部落百姓往黑龙江以北的费雅哈达冰山上捕雕——海东青的故事。故事中所提到的鹰户和辽王采雕使的斗争,都和史载相符。可珍贵的还有史籍上所无的细节:如有的部落靠捉雕谋生,赶着大车,携儿带女,朝着北方迫踪鹰踪雕影的流徙生活,《神石》中所反映的那木都鲁部落以石为生,都十分古朴地提供了满族先民迁徙的踪迹和崇石的来源,是弥足珍贵的民族史料,为正史所疏载。
许多史籍记载了辽使奴役女真人捕海东青的情况,可与《七彩神火》对读。如《北盟录》:
海东青出五国,五国之东,东接大海,白海东而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爪白者,尤以为异。每岁发甲马千余人,即东海巢穴取之,与五国战斗而后得。
《七彩神火》中所写的残暴的辽王采雕使在密林里包剿“达敏包”(鹰户),捉住女真人象猪狗一样圈在木笼里,头戴猪皮囊,跪在地上摸鹰牌(鹰牌上写着应捕的鹰种、数目),采雕使怕捉鹰人半路逃走,扣下他们的妻女做“人质”的悲惨景象,正是“每岁发甲兵千余人,即海东青巢穴取之,与五国战斗而后得”的生动写照。可见“官家史料”与民间传说的同一内容的不同立场,将两种材料对照来读,更可见阶级斗争与民族压迫的历史真实。凡此,都证明满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勤劳、勇敢、强悍的民族。育光同志流溢于笔端的民族自豪感,使这本故事集保留了鲜明的民族性,并以独特的风格进入了民间文学宝库。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高雅]“满族萨满神话”:不是一个人的守望
下一条: ·[袁剑]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陈华泽]满族春祭的新形态 ——以沈阳市静安村祭神祭天典礼为例·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
·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杨玉莹]满族蛤蟆儿子型故事研究·[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
·[庞晓梅]格列宾希科夫和他的满语、民族志与萨满教研究·[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韩雷 王铁军]精刀漫剪绘关东:乌拉满族赫舍里氏剪刻纸艺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