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七夕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7901
 

    前面提到牵牛织女最早引人注目,是基于以织女作为七月立秋的标志星,适逢农业尝新丰收祭。而将牵牛织女故事固定在七月七日,还有诸种因素。一是七夕作为半年祭同正月七日创世神话相联系,恰好为半年。二是汉魏时代人们把七日作为阳数,如西汉《淮南子》记七月七日剪瓜叶,《淮南万毕术》记七月七日涂守宫,均以事例说明七月七日是特殊日子。东汉《四民月令》也说七月七日“可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作乾糗(qiǔ),采蒐耳”。七月七日是阳数重叠之日,人们相信此日制药有奇效,做其他与阳有关之事,效果也显著。最反映问题的是《风土记》所引《董勋问礼俗》:“魏时人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唯设汤饼,无复有糜矣。’”(《太平御览》卷三一)说明了七月尝新,七日为阳数是民间的观念,以此观念构成了七月七日与牵牛织女结合的基础。


    乞巧种种

    牵女织女祈求丰禳的观念引出了祈盼富贵得子的习俗。《风土记》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有为征应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后言之,颇有受其祚者。”又由于织女的名称,使人联想到女工,进而乞巧。《史记•天官书》讲织女是天女孙,“正义”引东汉末占星书《荆州占》,说织女三星“王者至孝于神明,则三星俱明;不然,则暗而微,天下女工废”。看来东汉时织女已同女工即蚕织联系在一起。乞巧事在刘宋孝武帝《七夕》诗中已有反映:“沿风被弱缕,迎辉贯玄针。”表现出以穿针引线乞巧的活动。《南史•后废帝本纪》说宋帝刘昱在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夕节“与内人穿针”。《舆地志》记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谓之穿针楼。”(《岁时广记》卷二六)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以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女星神降临的显示。明确把穿针引线作为提高缝纴技艺的乞巧行为。南朝形成的活动一直留传到后世,民间将穿针乞巧作为七夕的代表性行为,宫廷则建进行乞巧活动的楼台,如唐玄宗建乞巧楼,元在九行台乞巧,明设乞巧山子。

    《荆楚岁时记》以蜘蛛在瓜果上织网作为织女神赐巧显灵的观念,也传于后世。唐《金门岁节》说:“七夕乞巧,使蛛丝结万字。”(《岁时广记》卷二六引)至唐代《天宝遗事•蛛丝卜巧》记载,玄宗与杨贵妃于七月七日在华清宫游宴,各捉蜘蛛放在小盒内,至晓开启,观察蜘蛛网的稀密,以为得丝的表示。密则巧多,稀则巧少。民间也仿效他们。蜘蛛乞巧之俗一直流传后世,清道光安徽《繁昌县志书》说:“闺秀设茶果于露台乞巧,夸朝中有蛛丝罗其上者,谓之得巧。”同治江西《瑞州府志》记载:“妇女置蛛妆盒中,观其成网,以验巧拙。”

    生豆芽、浮巧针也是乞巧的主要方式。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淮南子》说:“丰水十仞,金针投之,即见其形,乃有旧事。“可知汉代已有以针在水中形状占卜的习俗。明清时代浮巧针之俗在北方较盛。明万历《顺天府志》记载:“七月浮巧针:七日民间女家盛水暴日,令女投水针浮之,初水底日影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卜其巧拙。”小针在水面因表面张力加上水面晒时表面有尘土,可以浮在水面,投射到盆底成各种图形。豆芽菜最初被用来乞子。前引《风土记》可知,民间有七夕乞子风俗。《东京梦华录•七夕》说,开封“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种生表达的是得子得富的生殖崇拜观念。生豆芽又演变成验巧的做法。清嘉庆四川《汉州志》说:“以绿豆浸瓷器内生芽,长数寸,摘浮水面,视影成花卉形为待巧。”类似豆芽卜巧的风俗还有用其他物品的,如同治山西《阳城县志》记载:“浮藤萝丝于水,名曰乞巧。”

    七夕节还有其他风俗。如望天河以卜米价。前引《风土记》已有望天河占卜之俗,在清代,同治《醴陵县志》说:“七夕夜望天河为来年米贱之征,十一日至十四日河汉复见,年岁不佳,至十五后复见,群相乐,杜子美诗云‘米价问天河’是也。”可见此俗反映的是自古以来七夕祈求丰禳的观念。至少在唐代已有以天河卜米价之俗。又如看巧云风俗,康熙《太平府志》说“俟云雾乞巧”即是。再如表示爱美,昆山、嘉兴等地妇女七夕以凤仙花(金冈花)染指甲;万历《新昌县志》说女子“煮槿汤沐发”。还有作女工,正德《琼台县志》:“七月乞巧,用彩色纸糊作冠履衣裙,剪制金银纸为首饰带锭之类。”嘉靖《南安府志》七夕于月下“请画诸品花样,谓之乞巧”。七夕食俗也引人注目,《东京梦华录》说北宋人以面糖蜜选为笑靥(yè)儿,谓之“果食花样”。《清嘉录》记苏州乞巧用的巧果。正德《建昌府志》说当地“多用米粉煎油食”。七夕节最基本的习俗则是陈瓜果,焚香于庭,祭祀牵牛、织女二星,祭毕,才开始各种乞巧活动。

(摘自 常建华著:《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记》,中华书局 2006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搜狐读书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火把节访谈:节日解析
下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元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