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林坚]“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从人类学改行的考古学家
  作者:林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3 | 点击数:6854
 

  永远的“人类学情结”

  李济的学生夏鼐在晚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李济……回国后改行专搞中国考古学了,虽然他始终未能忘情于体质人类学。”李济是考古学界的人类学代表。

  李济是最早将近代科学考古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使用了西方的考古方法和观念,并用这些方法和观念去培养众多的同事和学生。他接受了西方提供的技术和观念,力求在世界背景下观察和思考中国。

  李济认为:只有用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及若干历史现象,才能得到(就中国学术发展现阶段而言的)有意义的结果。1939年6月,李济在云南民族学会做了一次关于民族学研究中运用比较法问题的学术讲演,题为《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他分析了在对不同民族文化进行比较时如何使工作取得最大程度的可靠性的问题。他认为,应当以人类全部文化为目标,不应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放在固定的(拔高的或压低的)位置上,而是从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习惯着手先来研究自己的文化做起。

  李济受过专业的体质人类学训练,具有人类学家的眼光,这对他的考古学成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强调:“只有体质研究的资料,是研究世界人种问题所需要的最正确的资料,更可以用作分析各民族历史中的若干趋势。”“人类的文化是累集的。人类所经验的最现实的一件事实,就是在这累集的过程中,无论他的智慧发展到多高,他必须借重环境的资源所供给的材料,然后他的智慧才能得到发展。”“中国历史是人类全部历史中最光荣的一面,只有把它放在全体人类历史的背景上看,它的光辉才更显得鲜明。”

  1951年,李济撰写了《从人类学看文化》。李济在给张光直的信中说:“中国民族以及中国文化的将来,要看我们能否培植一群努力作现代学术工作的人——真正求知识、求真理的人们;不仅工程师或医师。中国民族的禀赋,备有这一智慧;适当的发展,即可对现代科学工作作若干贡献。”

  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他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他体现了在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中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科学标准。他对在中国建立科学的学术事业怀有一种纯挚的热忱,并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了一个令他的后继者渴望达到而又难以企及的榜样。”“在研究中国上古史的时候,李济先生便以一个‘人类学者’的地位,也就是以一个着重比较兼顾各科的地位,而不是以一个狭隘的考古家的地位出现了。”

  同出自李济门下的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说:“……由于全人类是他研究的背景,他研究中国历史时,可以真正做到不偏不倚,诚实的追寻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不受偏见的蔽囿。”

  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说:“在李先生之前作(中国)考古的都是外国人,李先生确是国人中第一个作中国考古的人,深受我的景仰……”

  李济是奠立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无愧于“中国考古学之父”的称号,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古界的中坚力量。他的研究视野和境界,给我们以良多的启迪。(来源:人民政协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09年07月23日 14:5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苏士澍]忆启功先生:永远留在心头的音容
下一条: ·[董晓萍]钟敬文的民俗学理论研究与社会活动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李济民]魂归何处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