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朝戈金:保护民族传统 传承文化遗产
  作者:成都日报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8 | 点击数:8817
 

  我们有无数的天才

  通过近些年的“非遗”工作,我们感觉到,其实在我国的民间,有着无数的传统文化天才。他们的才能,在各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让我们惊叹不已。

  比如说史诗演唱,关于格萨尔王的故事。我见过一个藏族民间老艺人桑柱,他不识字,但他的故事全存在脑海中。当时西藏社科院请他到拉萨,他那时候年事已高,每天只唱两三个小时。唱了几个月之后,我们都以为快唱完了,结果他说还早呢。后来我们把他唱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听录音誊写,一句一句记下来,这个工作已经陆续进行了好几年。到现在,他的故事我们已经编辑出版了十七八本书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如此数量竟然还只是他的故事总量的三分之二。

  在内蒙古,许多艺人还可以现场编演。例如,我带过一个美国有名的史诗专家去内蒙古的扎鲁特。那里有个老艺人叫劳斯尔,很有才能。当他得知该外国专家叫什么的时候,马上就将他的名字、国籍编在了他的助赞词中,句句押韵,而且语速很快,唱了十几分钟。在欢迎仪式上,那里民间歌手的欢迎词也是把门前的花、桌上的菜、墙上挂的画、屋里的装饰、屋前屋后的景象等,全都现编现唱地表达了出来,而且句句押韵,非常优美流畅。这种能力,已经超越了要记住一个段子或者故事。

  过度商业化须引起警觉

  “非遗”的过度商业化和不当使用是全世界都有的问题,在我国,这一问题也比较突出。我国很多地方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让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担心的地方比较多。比如说某项“非遗”并不具有表演取悦游客的性质,属于较为严肃的民间仪式,承载着敬畏天地、教育下一代等社会功能,但却很可能被误用为让人们去观赏花哨服饰以及热闹的过程。这样一来,不仅会让那些局外人“误读”其严肃的内涵,还会让局内人,也就是应该传承这一“非遗”文化的年轻人,对这一仪式的庄严感、神圣感以及敬畏精神有所减淡,甚至错误理解其文化内核。对于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当然也有做得不错的例子。比如内蒙古的成吉思汗陵墓,现在已经是一个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开发周边旅游环节和旅游产品时,设立了很多吸引游客的要素,但与此同时并没有削弱成吉思汗陵墓的庄严感。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可能做得好,也可能做得不好。好和不好完全取决于经营者或者当地政府是不是尊重了当地民众的意愿,是不是听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如果仅仅是一群纯粹的出于商业目的的人在搞开发,那通常都会走样。不尊重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内核,只考虑如何将一项“非遗”包装成商品卖出去,这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申遗与制度并重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传统的文化现象会面临消亡。比如说,游牧的蒙古人不骑马了,那跟马有关的文化、习俗,就可能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当然不可能带着所有的传统习俗往前发展,但是,这个中间的一些特别好的、特别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不能丢弃的,应把它传承下去。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加入国家名录或者是世界名录,对濒临失传的文化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方法。尽管由于名额有限,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现象都能加入世界名录,但进入省级名录或者进我们国家的名录还是可以争取的。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者杰出性,而且濒危,具有复兴的可能性,我们就应当想办法让它传承下去。

  保护、传承这些神奇的文化遗产,除申报加入名录外,我们也可以出台一些好制度。比如,为挽救一些很有价值但又极其濒危的文化遗产,一些地方政府就已经出台了一些激励的制度和规定。比如遴选最优秀的传承人,以他的名字命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而这些传承人的义务就是把自己的传统技艺传给下一代。这方面,日本和韩国做得比较好,我们应加以借鉴。在国内,新疆出现的奖励民族歌手带徒弟的做法,我认为也值得各地学习:在新疆的和布克塞尔县,有一个很有名的蒙古族民间艺人,他现在就带着徒弟;政府为了鼓励他这种行为,在他80岁大寿时甚至奖励他一套房子。这样一来,年轻人也乐意学学看,唱唱故事都能唱出一套房子来,还是“值得”学习的;而其结果,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2009年6月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视频]民俗学者认为:应恢复端午节防疫祛病的本义
下一条: ·贺学君:“申遗热”应变成“保护热”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