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王琛发]从南洋跨海看文化的中华
——陈进国《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信仰生活》序言
  作者:[马来西亚]王琛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9 | 点击数:15318
 

      二

       许多人谈南洋华人,总喜谈郑和。随从郑和的马欢在《瀛涯胜览》提到马六甲王朝时说:“凡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楼,夜则提铃巡警,內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这样的盛况确实令人津津乐道。然而这样短暂的片段,毕竟只是明季国力鼎盛时代的东南亚记忆,它和今天东南亚华人从先辈处所承继所体验到的历史的中国,没有太多的接触面积。今日散居在东南亚的华人,大部分人的祖先不是在明朝初年到达南洋,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主要不是来自明代的记忆。马六甲现存最老的华人墓碑也仅是志年天启2年(1622),东南亚华人的中国记忆主要是清代以后的。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记忆,一直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黎民百姓对中国的记忆,不一定是美好的,而且还长期充满国破家亡的伤痛。但是,也正是由于历代不忘追求民族的美好未来,悲喜之间总是充满感情。

       这可以从东南亚许多神庙的庙前天公炉都有“天地父母”四字说起。这四个字表述了拜神敬天的信仰义务是尊天命和讲究尽忠尽孝,“天地父母”隐喻性的对应了它下边许多人心里知道却不会说出口连接句:“反清复明”。就海外遗民的心里来说,他们执着儒家传统的夷夏之辨又遭受眼前北望中原的惨痛,成为聚居异地、有家归不得的群体,若他们的子子孙孙还能记得“天地父母”,则不仅是传承了文化,从价值观念到实践面引申出的政治主张也自是心中有数。因此,若我们回溯到魏源《圣武紀》卷8《东南靖海记》里记载顺治17年(1660)清皇朝逼迁沿海人民至內陸30里、下令不許片板下海的那个时代,是可以把这一代人的记忆视为东南亚华人对中国记忆的重要转折点。这是一个“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时代,没有祖国支持的海外孤民,长期身处在各种人事威胁的情境中,咬紧牙根去开拓异地、延续文化。

       同一时代,当郑成功坚持明朝正朔,以厦门为基地,在東南亚各地分设仁、義、禮、智、信五房,建立结合经贸、情报与军事一体的海商集团网络,马六甲现存的碑铭神主显示了东南亚的华人曾经是义无反顾的追随郑成功沿用早已驾崩的隆武年号。但是,当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打下台湾建立东陵政权,在南中国海对抗荷清军事联盟,身在荷兰殖民地压力下的华人就无从公开与明郑来往;我们只能从现在犹存在于马六甲到缅甸的遗迹,看到他们只能在当地的庙宇碑铭以至自己的墓碑上使用 “龙飞”年号,以这一等待新君就位的意涵表达了对故地文化的忠诚。等到了清代康熙朝两岸统一之后,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东南亚华人史,实际上又是西方殖民政权一再从中国引进当时亚洲最先进生产力去开发香料种植、锡矿、蔗糖酒精等资源的历史。海外的土地一次又一次的接受了屡次在中国从抗清起义到近现代革命的英雄豪杰,带着他们的会党或秘密宗教撤退到海外开天辟地;同时之间,殖民地对劳动力开发资源的需求,也通过招聘甚至是拐骗强掳,引进大批主要是来自华南各地的劳动力。在没有了政府可依赖的时代,各个作为地方主权共同体的会党都在争取对有限的资源的控制权,但他们自己也经常受到外来力量的牵制;18世纪到20世纪初华人会党的共通之处是互相之间常会发生冲突,也常是为了维持生存而强调异姓结义的生死与共。这是进国笔下着墨的范围以外,但了解这样一个概略的背景,或许更能进一步建构起对东南亚的认识,以至更深刻的去将进国笔下的情节和当地的生活情景互相参照。

       东南亚华人就是这样子形成的,他们的生活接触到的是海商、会党、土酋、洋人,也是长期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累积他们的中国记忆和当地记忆的。因此,《理性的驱弛与义利的兼容——宋明理学与东南家族社会经济变迁简论》一文所提的家族族谱的内容,让我们看到初期南殖东南亚的漳泉宗姓村落原来之所以重视商贸,除了是源于漳泉海商来往东南亚的历史环境,也相应于其中国原有的思想渊源,将来或可进一步考虑族谱背后的意识是否受到东南亚经济与中国东南的长期互动影响。而单就族谱内容说,它一方面是许多人在东南亚讨生活所必须尊崇的先人教训,但另一方面我们如果观察这些宗姓村落在海外重构村落和立宗祠,又会发现他们是守其理而不一定守其礼。如龙山堂邱公司在对联直抒“举族不妨谈货殖”重视从商的“义利兼容”之外,也不一定是死板的遵守族谱,不少宗祠的成员都是过继、养子,而不一定强调血缘。

       清代以来,台湾海峡两岸的政权与进出东南亚的国际势力如同走马灯一般不断的轮换,海峡两岸华人与南洋华人,也因此是好事多磨,一再遭受到空间的阻隔以至政治的阻隔,相思相望不相亲。历经数百年以来,从海峡两岸到南洋的华人社会,互相在记忆里是心有牵系,可是长期受到时空的相隔,又使到彼此之间的认识是越远越朦胧。因此,我们身在南洋的人,从南洋看海峡两岸、从南洋看南洋,是立足在自己的中国记忆和南洋记忆。但我们所记忆的片段,以及我们对身在南洋的先辈们的记忆的延续与实践,又不一定是现在还是存在于海峡两岸的记忆了。因此,这一系列文章能够为我们提供南洋对中国大陆、南洋对台湾、大陆对台湾,以至三方互相对照的参照系统,是肯定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何道宽]游戏·文化·文化史
下一条: ·[邢福义]说“广数”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