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钟敬文]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6-03 | 点击数:8729
 

  在杭寓居的几年中,正是我民俗学工作最活跃的时期。建立中国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刊物和丛书,广泛搜集学术资料及潜心进行研究,这些活动,都是和浙江籍、特别是绍兴籍的学术前辈和朋友密切相关的。刘大白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文学史家,他也是民间文学、民俗学事业热心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三十年代,我所编辑《故事的坛子》,就是他老先生记录的成果),浙江第一个民俗刊物(《民俗周刊》民国日报副刊),是以他的名义从报社领受而交给我和钱南扬先生负责编辑的。中国民俗学会的建立和《民国月刊》的刊行都是和绍兴籍的同行(娄子匡、陶茂康)合作进行的。这些事情,现在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了,但是,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眼看到我们今天民俗学事业的繁荣,眼看到朱同志所主编的这部民俗志的成果书,我怎能不深切地回忆起那些绍兴籍的先辈和同行呢?

  《绍兴百俗图赞》,是绍兴市文联为传播乡土知识、发扬民族文化而编篡的《绍兴百字图赞丛书》的一种。它的主编是绍兴市文联主席。他先制出蓝图,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执笔,而后汇集成书。书中正文一百篇,附录三篇,内容遍及“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育丧葬、交际礼仪、生产经贸、文体技艺、社会组织、信仰祭祀,兆卜禁忌”九个方面(见该书《编写过程的几点说明》)。全书为随笔体,各篇相对独立,彼此没有什么明显关系。文字一般为叙述体,必要的地方稍作考据。全书文字清晰、简要,可读性较强。并附有许多线条简朴的插图,更有利于广大读者的鉴赏。我仿佛读后,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现在简述两点如下:

  一、资料搜罗丰富 本书像写作说明上所说,涉及民俗事象有九个方面,对于这些方面,大都提出了一些事项加以叙述。自然,在个别方面叙述的事项中,并不都是重要的(例如关于社会组织的叙述,家庭、宗教及村落形态等相当重要的事项却没有涉及)。当然还有那些没触及的民俗方面。可是,作为一部地方民俗志,像这样方面周全,叙述又比较得当的并不容易见到。我批阅着它,颇有点像前人所说,行在山阴道中,千岩万壑,应接不暇的感觉。

  二、提供了一些极具学术价值的资料 本书所记述的民俗资料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颇不少。例如第四则《正月初一敬女日》,它告诉我们,在嵊州民间流行的那种很值得寻味的古俗。大家知道,在过去人们受封建伦理束缚的许多地方民俗中,年初一这天大都是禁止妇女到人家拜年或串门的。但嵊州人却不然,这一天,他们的妇女却被称为“玉女”,不但可与“金童”(男人)同出去拜年,并且还备受欢迎。她们也可以单独去做这种活动,并得到与上同样的待遇。“尤其是伶俐的女孩,漂亮的姑娘,生育旺盛的妇女和福寿双全的老太太,则被认为是利市的吉星。”人们往往事前就约她们到时(初一)去做客,以求吉利。这种习俗,决不时偶然出现的,它一定有它产生的社会 背景。依我们看来,它很可能是当地原始时期女系制度所产生和遗存的一种古俗。把它去与本书中所记同地区(嵊州)流行的“麻鸟饭”仪式中女性(头脑婆)主祭的习俗联系起来看,性质就相当明显了。此外,书中如关于那些民间工艺、民俗文学艺术活动的记载,大都是民族文化的可贵资料。至于像《吃讲茶》中所记,那种民间自动调节民事纠纷事件办法的美俗,就不仅是民族社会文化史的宝贵资料,而且是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特别值得提倡的良好风尚了。

  除上述两点外,本书还有其他的一些优点,就不细说了。

  完美无缺的事物,大都是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之中。大多数优秀的著述,都不免同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之处。这本民俗志,如果我们对它严格检查起来,当然也可以找出一些缺点。这里试举一例,那就是关于民俗起源的解释。书中有些地方对民俗的起源作了解释。这种解释资料,大都是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古书上授引来的,另一是采自现在民间流行的传说。前者之中,有的是学者们的推测,有的也是当时民间有关传说的记录,不管是前者或后者,大都是距离民俗产生较远的后代的人们凭籍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推测的结果;而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背景已经跟产生它(民俗)时的情绪有了很大的差异,他们的心里状态也不一样。因此,他们一般不可能理解那些风俗产生的实际情况和真正意义。严格地说起来,他们的推测和臆断,并没有多少科学价值。要真正解决民俗的起源,只有凭籍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史等现代科学知识,对它加以分析判断,才有较大可能性。但由于我们民俗学等学科还不够发达,因此,民俗学上的那些问题,没有做出比较正确的答案并给以传播;而一般学者就只好满足于古书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的解释了。这是近年所刊行的这方面著述的共同现状,并不仅是本书所独有的缺点。这种现象的存在,使我们深深感到民俗学者任务的沉重。本书虽然也有这类缺点,但从全书的成就说,它不过是“白壁微暇”罢了,何况这种缺点,又是当前这类著作的共有现象呢?

  在当前全国学届正在共同致力于地方民俗志编著的时候,当有些专业学者正在搜集资料,企图建立民俗志学科的时候,同时又是全国读书届正在盼望读到较好的民俗志这类出版物的时候,这部具有自己一定特点和优点的绍兴民俗志的出现,无疑是适时的,是值得大家鼓掌欢迎的。而这部书也将以自己的实际成就,去鼓舞民俗学者的工作,去唤起和满足广大读者的兴趣。作为一个老民俗学者的我,对此深感欣慰,那更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1997年7月23日序于京郊八大处。时年九五


   (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春]殖民主义时代的时间观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
   相关链接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陈趣联]非遗难题与高校学科建设·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青年谈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杨利慧:让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
·新文科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
·[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
·“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在复旦大学举行·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开班
·“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1)预备通知
·聚焦非遗教育,共探非遗学科建设之路·[萧放 贾琛]70年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经验与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