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刘立志]汉代《诗》学与民俗文化
  作者:刘立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3323
 


  正因启蒙教育即重视经学,社会上才会相应出现为数不菲的年齿尚幼便以通经显名的童子郎,如《后汉书·左周黄列传》言及“汝南谢廉、河南赵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经,(左)雄并奏拜童子郎”,而像后汉范升九岁即通《论语》、《孝经》的早慧者史籍中也数见不鲜。一般说来,学童习字之后,即授读一般经书,主要是学习《孝经》、《论语》,有的还学习《尚书》或《春秋》,而《诗经》尽管其道德教育功能相对较弱,但作为韵文,三百篇琅琅上口,易于成诵,从而也受到启蒙教育的青睐。东方朔上书自述”十六学《诗》《书》”,后汉马严之子马续“七岁能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邓禹更早,“年十三,能诵《诗》”。周燮年十岁即通《诗》《易》《论语》,冯衍则更是九岁即能诵《诗》。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山东发现的一座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古墓中铭文对早夭男童逢盛的哀悼,碑铭言”至于垂髦,智惠聪哲。过庭受试,退诵《诗》《礼》”,着意指出男童精熟《诗经》及礼仪准则,继又言“才亚后橐,当为师楷”,极力赞誉其博学聪智。 而孟孝琚“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亦见诸其碑铭。幼童、少年接受的教育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晴雨表,他们遵从成人的设计,被教导、被塑造,成人社会之尊尚于中自然不难考见。职是之故,出土汉代碑文中才屡屡以“敦《诗》《悦》礼”称誉墓主,几成套语,如东汉《赵宽碑》言赵宽“既敦《诗》、《书》,说志《礼》、《乐》”,《耿勋碑》记耿氏“敦诗说礼”,《西狭颂》云李翕“敦《诗》悦《礼》”,耿、李二人位居太守,赵氏则为三老,居官品位有高下而赞语类似,足见此语使用范围之广泛,尤其是赵宽任三老,三老乃秦汉间所置之乡官,掌教化,乃举民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者除之,对其文化素养并未提出要求,碑文言其“敦《诗》《书》”,显然反映了在朝廷政治影响下民众所形成并普遍认可的人才观念。
  汉世宫观取名有出于《诗经》的,《三辅黄图》云未央宫有凌室,“藏冰之所也”,其名源于《诗经·豳风·七月》“纳于凌阴”一语;《西京杂记》卷一有“鱼藻宫”,乃汉高祖宠姬戚夫人为其子赵王如意之居室所起的名字,“鱼藻”乃《诗经·小雅》之篇名。戚姬以此名室乃有诫子之意。《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皇亲部”记载云:“应劭《汉官》曰:皇后称椒房,《诗》云‘椒聊之实,蔓衍盈升’,美其繁兴,以椒涂室,亦取温暖,除恶气也,犹天子赤泥殿上曰丹墀。”民间宗族祠堂四壁布列先贤懿行事迹图画,亦有与《诗经》相关涉者,仅见一例,东汉建和元年(147)建成之武氏祠堂绘列画像近二百幅,其中右石室有画像题字为:“颜淑独处,飘风暴雨,妇人乞宿,升堂入户,燃蒸自烛,惧见意疑,未明蒸尽,摍苲续之。颜淑握火,乞宿归。”颜淑独处事传世汉代典籍中唯《诗经·小雅·巷伯》毛传载录,于中可见汉世社会风俗之一斑。
  民间建筑,史所罕载。但与之相类,汉世民众多有取名于《诗》者。姓名承载着时代文化的信息,隐寓着民众现世的追求与期望,秦进才先生曾对两汉姓名现象进行探研,论及汉人姓名与政治变迁、改朝换代、时代思潮、地名等之关联,从中窥见到汉人取名的历史文化意味。 自汉武尊儒,习经渐成风习,孔孟流布人口,汉人取名源出儒家经典者颇多,如赵典,字仲经,乃以经典相应;谅辅字汉儒,名、字相合意谓任儒辅政;后汉会稽学者韩说,字叔儒,“说”通“悦”,“叔”为排行字,也从正面肯定了儒家的社会价值;而孔霸,字次儒,取于《孟子·梁惠王上》,则是标意尊儒,赞和儒家鼓吹之仁义王道,鄙视霸道,列霸业为儒道之下;而考古发现之东汉墓葬另有墓主名姚孝经者。 汉人因《诗》得名的亦不在少数,名字中带“诗”字的即有姜诗、杜诗、任诗、文诗、虞诗、张诗、冯诗。冯诗曾任越骑校尉,仅见于《后汉书·宦者列传》;张诗见于东汉《开母庙石阙铭》,其职为“户曹史”,铭文未记其字;虞诗为汉冲帝母虞美人之父,其字亦无传;任诗见于东汉《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文末题名,云“下辨道长广汉汁邡任诗字幼起”,名字意谓兴起于《诗》;文诗见于东汉《都乡孝子严举碑》之碑阴题名,云”弟子文诗字宪伯”,名字相连意为以《诗》为宪,表明《诗》的社会影响之巨大、地位之崇高;姜诗,《华阳国志》卷十中载其字为“士游”,名、字相合,典出《论语·述而》“游于艺”一语,只是将六艺具体限定在《诗》之一艺上。而杜诗字君公,则意指习《诗》明经可位列公卿,正好反映了汉时选官制度的内容。两汉民众从《诗经》具体篇章中选字为名的更是所在多有。

  李南,字孝山,名字相合为“南山”,显系得名《诗经》屡言之“南山”一语;
  王允,字子师,取于《诗·周颂·酌》“载用场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羊陟,字嗣祖,取于《诗·周颂·闵予小子》“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张温,字伯慎,取于《诗·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人”;
  挚恂,字季直,取于《诗·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一语,洵、恂二字相通,《韩诗外传》卷二引《诗》即作“恂直且侯”。
  东汉《孟孝琚碑》记载墓主随父赴任武阳,从师受《诗》,后改名为琼,字孝琚,琼与琚同义,取名源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孝为饰字。而《尹宙碑》言尹宙字周南,亦与《诗经》相关联。

  包括《诗经》在内的经学在汉代民间风行既如是,汉代民间文学也必不可免地受到熏染,行文中不时掺杂相关词句与诗旨,曹魏时期邯郸淳所撰《笑林》收录了许多笑话,多源于民间,为下层民众之集体创作。《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引有一则,文云:
  某人谒见邑宰,问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语曰:“好《公羊传》。”后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唯业《公羊传》。”试问:“谁杀陈佗者?”甲良久对曰:“平生实不杀陈佗。”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佗,请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走出,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便以死事相访,后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栋 曹书杰]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
下一条: ·[许云和]汉鼓吹铙歌第十八曲《石留》解
   相关链接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袁正洪 陈如军]浅论诗经之乡房县民俗与《诗经》“二南”的千古传承遗风
·[董乃斌]《诗经》史诗的叙事特征和类型·[武振宇]民俗符号论视野下的《诗经 摽有梅》
·[卢梦雅]《诗经》中的时间——葛兰言的节日与历法研究·[张万民]《诗经》早期书写与口头传播
·[赵洋]观念与思想:汉代虎形肖形印的解读·[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
·[朱毓瑶]汉代民众的精神世界初窥·[柯马丁]《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田家溧]汉代厚葬风俗的成因及教化意义再探·[卢梦雅]葛兰言《诗经》研究的学术发生
·[孙少华]史书“故事”的文体衍化与秦汉子书的叙事传统·[刘晓峰]上巳节与日本的女儿节
·《诗集传》:研究《诗经》的经典文本[视频]·[王洪震]汉家傩事
·[王洪震]汉画里的校雠图·[耿波]中国社会的乡愁传统与现实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