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户晓辉]德国民俗学者访谈录
  作者:户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9 | 点击数:20060
 
 
埃格林博士访谈
塔特亚娜·埃格林(Tatjana Eggeling)博士,1963年生于斯图加特,与本迪克斯合编《名称及其意味着什么:民俗学专业中的命名之争》等。
访谈时间:2006年5月22日下午
访谈地点:埃格林博士的办公室
 
户晓辉(以下简称户):你在给学生讲授“文化研究”的课程,那么,文化研究与民俗研究有什么区别吗?
埃格林(以下简称埃):它们有不同的传统,但并非一个在这里,另一个在那里,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不再做原初的民俗学研究了,我们谈论得更多的是社会科学,我们关注人们的社会情境,我们试图解释的不仅仅是文化本身,而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情境。文化研究是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语传统中成长起来的。我想,我们可以运用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来研究我们的许多问题。
户:本迪克斯教授给了我一本你和她合编的书。我已经读了一部分,挺有意思。你能介绍一下德国民俗学的新动向吗?
埃:当然可以。但这已经不是最近的了,我们的变化已经有些年头了。
户:至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
埃:是的。就哥廷根来说,尤其是从本迪克斯教授来此执教以来,我们的变化很大。最近10余年来,欧洲社会变动频仍,我们在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你从我们课堂上的阅读资料中就可以发现这些变化。
户:在那本书里,有些学者谈到了德国民俗学的“特殊道路”。
埃:我不敢断言存在着德国的“特殊道路”,不过,当你和别的国家比较时,也许存在着这种“特殊道路”吧。因为即使是欧洲国家之间,毕竟文化和传统都不尽相同。
户:在那本书里,也有学者谈到了德国民俗学的“美国化”(Amerikanization)问题,你对此问题的看法如何?
埃:我不能肯定是否能够称之为“美国化”。我认为,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这很正常。
户:当然,我想声明一点,我不反对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我的意思是,德国是哲学的故乡,你认为德国民俗学与德国哲学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
埃:当然,在19世纪,它们之间曾经是有联系的。你大概知道赫尔德,是当时的大哲学家之一,我们也认他为祖师爷,可以说他是民俗学的缔造者。在19世纪,民俗学与哲学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集于一人之身。在当时,你很难将二者分开。因此,你可以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很密切。
户:而现在呢?
埃:现在,所有哲学著作(在民俗学研究中)都不再发挥任何重要的作用了。
户:你这么认为吗?
埃:是的。显然,我不是说哲学不重要。哲学重要,但哪个学科的研究者会真的去和哲学家讨论问题呢?只有哲学家才和哲学家交谈。不过,按照传统,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并不讨论哲学。所以,他们做他们的研究,我们做我们的研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中国的情况如何?
户:在中国,情况也大体如此吧。但我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科总有危机存在呢?
埃:我不知道中国的情况如何。但在德国,我不认为我们存在着危机。我们是一个小学科,目前我们没有自然科学那么多的钱来从事人文科学研究。当然,每个小学科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但这并非内在的危机,而是来自外在的“威胁”。
户:我认为,如果存在着危机,那一定是来自学科的内部,而非外部。
埃:是的,你能够看见它吗?
户:在中国,我认为有危机,即使我们并不担忧我们学科的名称。在《名称及其意味着什么:民俗学专业中的命名之争》一书中,茨尔克·哥契(Silke Göttsch)说,民俗学想研究一切:至少是几乎一切东西(Volkskunde alles untersucht: Zumindest fast alles)。但我想,当一个学科什么都能研究,什么都能做的时候,它大概什么也不是了。我的意思是说,它还能够作为一个学科存在吗?
埃:我不这么认为。问题是你选择什么来做研究。你可以研究性别,可以研究媒体,这取决于你如何研究,而非你研究什么。不管你研究多少东西,差别在于你如何研究。我们可以研究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一切东西。
户:是啊,但我们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在哪里呢?比如,我们的方法与文化研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埃:我们能研究一切,文化研究也能够研究一切。但我想,我们可以和社会学研究同一个对象,而我们的研究方式不同。我们有不同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这才是构成一个学科的东西。首先,我们有来自民俗学的传统,这种传统非常接近日耳曼学。其次,我们虽然也使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但我们有自己特殊的理论和方法。再次,我们的学科是一门研究日常生活的科学。这三点构成了我们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的内容。
户:那么,“日常生活”与生活世界有什么关系呢?
埃:我认为,生活世界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取决于你如何使用这个词。生活世界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如何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打交道。我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它包括我对世界的感知、我个人狭窄的社会环境等。它可能和你的不同,而我们的日常生活要大于我们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更小。
户:我可否认为德国当代民俗学更关注日常生活了呢?
埃:当然可以。我们的学科是一门有关日常生活的科学。
户:但我来德国以后,有一种想法,或许仅仅是一种感觉吧。据我所知,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民俗学者一直想摆脱他们的过去,即摆脱国家社会主义的影响。
埃:我们应该摆脱它的影响。
户:但你一定听说过“倒洗澡水连婴儿一起倒掉”的说法吧?我想,在这个摆脱自己糟糕的过去或者不怎么好的过去的过程中,也许有一些好的东西也被你们抛弃掉了?
埃:不会太多。这涉及到民俗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都做了些什么,而这些对我们的今天又意味着什么。这很像一种颠覆,但并非针对一切。当代德国民俗学有新的定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倒洗澡水连婴儿一起倒掉”。
户:你知道,赫尔德和格林兄弟的民俗学思想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学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的民俗学当然也受到浪漫主义的熏染,现在,我们也希望摆脱它的影响。但究竟什么是浪漫主义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呢?我只是担心,我们会简单而轻易地抛弃这份遗产。我想,德国学者大概会认真对待这份遗产的,我们不必全盘否定它。
埃:不,没有人这么做。只有知道你从哪里来,才能知道你将向哪里去。对文化遗产加以讨论的重要性正在于此。
户:在某种程度上,德国学者应该具有其他许多国家的学者所难以具备的思考深度。
埃:我不知道。也许你能够发现,因为你来自外部。
户:赫尔德和格林兄弟的民俗学思想虽然有些已经“过时”了,但他们的另一些思想……
埃:说起赫尔德和格林兄弟的民俗学思想,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可以和本迪克斯或其他人谈。因为我研究的是20世纪的性别、媒体等领域。
户:我相信德国的学者应该可以为世界贡献出独特的思想资源。
埃:我希望如此吧。
户:你们的研究所隶属于哲学系,这种隶属关系仅仅是形式上的吗?
埃:这取决于不同的大学。你知道,图宾根大学的研究所就隶属于社会科学系。
户:但它在改名之前也是隶属于哲学系的。
埃:是的,但无论如何,他们做的和我们做的很接近。所以,隶属不同的系并不能造成差异。我们也可以隶属于社会科学系,但我们和他们做的是一样的事情。
户:你的意思是说,你们研究所的研究方法和哲学系没有关系?
埃:这和属于哪个系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人们想干什么。你提的这些问题很重要,我想我们一定还有机会继续讨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中国文化报:传统曲艺笔谈
下一条: ·日本“非遗”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