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何明修]革命的节庆,节庆的革命
——Mona Ozouf对于集体行动研究的启示
  作者:何明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10265
 

      3.

      根据涂尔干学派的定义,节庆(festivals)是一种社会时间的制度性安排,以区隔出日常的生活作息。节庆与日常时间的对立是根源于人类生活的二元性格,一方面是属于神圣的、集体的领域,另一方面则是世俗的、个人的领域。透过节庆的集体活动,所有的参与者唤起了沈睡中的集体连带,重新体验了共同生活所需要的认同与投入。节庆本身就带有踰越的性格,它是日常生活的颠倒,在平等所禁止的事反而成为可以做、或是必须做的事。另一方面,节庆也是感性的,除非透过共同的情绪宣泄、饮食享乐与身体经验等外在的感官剌激,一般人很难理解到彼此之间所存在的社会连系。

      因此,节庆的双重性格,即踰越日常规则与感性表现,即是与集体行动紧密相连。在此,所谓的集体行动是指一种“由具有共同目的与彼此团结人民所发动的集体挑战,持续地与精英、对手与权威从事互动”4。集体行动要求参与者打破平常的角色认定,从而开始挑战既定的权力关系,因此,它就是一种日常规则的踰越。在这一点上,Ozouf引用了史学家Michelet的著名说法:“革命就是一种节庆”。法国大革命打破了过去森严的等级划分,所有人都获得了政治参与的机会。其次,要说服群众为共同的目的献身,则是需要诉诸于彼此之间的团结感,而这种集体情感的助成则是透过感性文化表现、象徵符号、共同仪式。因此,革命不只是在政治上要推翻旧政权,更是要在文化上建立新的制度。

      在《节庆与革命》中,Ozouf一开始就驳斥了传统以阶级斗争为主的法国大革命诠释。Aulard, Taine, Duruy, Jaurès, Cabet等研究者倾向于,将革命节庆视革命者的政治手段。某个节庆的举行常被视为敌对的派系之间的斗争,群众只是动员进来政治领域中,成为政争的工具。她指出,仅管革命者内部斗争严重,但是节庆仍是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共同想法,甚至是一种“集体需要”(MO25)。在这个意义上,节庆是“超越于政党之上的”(MO: ch. 3)另一方面,她也拒绝了保守主义的解释,后者将革命时期的反天主教政策,包括以革命圣人来取代宗教圣人、“至高存在”(the Supreme Being)的崇拜来取代上帝崇拜、革命历法来取代基督教历法等,视为一种过激主义的表现,破坏了社会的道德基础。相对这种支持宗教的右翼观点,Ozouf反而认为,革命节庆是建立新社会秩序的初步,因为“透过节庆,新的社会连系成为显著的、永恒的、不可动摇的”(MO9)。换言之,革命行动是起源于旧制度的崩解,而其本身则是指向未来的社会图像,因此,革命时期的广泛节庆动员就是要建立并且强化新的道德秩序。

      在《节庆与革命》一书中,Ozouf仔细地分析了节庆形式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演变。在革命的初期,随著旧政权的倒台,各地民众开始自发性采取一些富有象徵色彩的集体暴力,例如种植代表革命的自由树、穿戴三色帽章(tricolor cockade)、将贵族城堡上的风向鸡移至城镇广场、在教堂中放肆饮酒等(MO37-9)。这些集体行动的重点并不是在于对于人身与财产造成损害,而是在象徵意义上推翻了教士与贵族的统治秩序。节庆式的狂热侵犯了封建主义的禁地,支持革命的群众从事的是一种文化的抗议。

      在整个革命过程中,节庆一开始是群众自发性的集体行动,后来则是成为革命政权的动员。从1790年之后,新政府举行了一连串的政治节庆活动,以纪念某位革命先烈(如瑞士人Chateauvieux、Simmoneau等)或庆祝某项政治主题(联盟、至高存在等)。针对这些官方的节庆,Ozouf进行了十分精彩的文化分析。就以1790年9月20日在巴黎Champ-de-Mars 所举行的联盟节庆(the festival of federation)为例,她指出节庆活动特意邀请全国各省的代表到首都来集会。一方面,这种安排强化了新生的跨区域团结,而“旧的破碎法国则是消失了”(MO56)。因此,革命后的法国不再是被种种的封建特权,例如自治城市、行会组织、等级划分等撕裂而零碎化。另一方面,从各省前来参与首都的节庆,就是一种法国领土的朝圣之旅(pilgrimage),诚如Ozouf所指出的,这即是“巴黎对于外省的洗礼,一种对于同质性法国领土的肯定”(MO57)。换言之,革命节庆是具有高度的象徵意义,而这些意义的传达则是透过实际的感官经验,使得所有参与者留下深刻的印像。事实上,节庆的公开性格也更彰显了革命的敌对者,即是那些拒人于千里之外、躲在阴暗角落、从事反革命密谋(conspiracy)、勾结外国势力的贵族。贵族是在这些共同聚会中是缺席,而他们的不在场则加强了所有出席者的团结感(MO59)。

      要了解革命节庆文化意义,Ozouf进一步探讨这些集体行动的美学形式,尤其是涉及了空间与时间素材的运用。在空间方面,革命节庆需要一个公开、户外的空间,这是相对于传统贵族的“封闭的、分开的、孤立的”聚会方式(MO128)。在场地上,革命节庆偏好半圆剧场,因为圆圈代表了民族的团结,可以不断地向外拓展(MO130-1)。革命空间要被具体表明,指出其共同聚集的特性。因此节庆安排者偏好使用钜大的圆柱,以标志出共同空间的范围,而置于中央的祭坛则是代表所有参与者的誓言(MO133)。即使是动态的游行活动中,路线的选择也反映了新政权的观点。在有些节庆中,游行故意安排跨越城市边界的游行,这是代表跨越旧体制的关税限制,反对将城乡分隔开(MO143)。这些讨论指出了这一点:集体行动是透过文化表现的共同体验而强化的,对于空间的集体感觉培养出参与者之间的团结感。

      除了分析节庆文化的表现形式,Ozouf进一步处理了官方政策与俗民态度的辩证。从一开始,革命者就知道其统治正当性与天主教的传威相对立的,因此,政权的持续是有赖于成功地推行改宗政策。因此,革命政府废除基督教历法、改行新的革命历法,这就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时间,并且使得俗民生活能与基督教教义脱勾。然而,Ozouf指出,负责推行新历法的官员在法国各地都面临了民众的抵制。民众对于纪念革命先烈的节日不感兴趣,但是仍旧维持各种圣人节的传统。仅管政府废除了一周七日的星期制,改采十日为一单位的新历法,但是民众仍是在基督教的安息日穿上最体面的衣服,而不是在革命历法第十日(decadi) (MO228-9)。在此,革命官员扮演起启蒙者的角色,他们试图教育民众,要求他们放弃古老的迷信,而改采理性的态度。那些寻常百姓的反对却显示了一点:“历法是一种远比支持它的意识型态更能抗拒改变的制度”(MO231)。换言之,革命政府试图推动一场彻底的文化大革命,主事者认为要根据宗教的影响力,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上完全根除与其有关的时间安排。但是他们所忽略正是,基督教历法已经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民众并不是因为宗教情操而遵守这套作习规律,而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社会制度。到后来,革命政府所动的新历法是随著反革命势上台而消失,而这些热心革命者的最大错误则是在于相信人类的完全可塑性。诚如Ozouf所评论的,“他们所意图的是自发性,但是他们却采取由谨慎与强制混合而成的手段”(MO11),这也是为何革命政权的文化政策最后宣告失败的主因。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化研究月报》2004第1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公明]吃,就是……权力与自由
下一条: ·[陈金文]一坛香醇的陈年老酒
   相关链接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
·[李悦]中国的节庆习俗与民族时令戏·[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张隽波]百年革命节日的仪式礼仪变化初探
·[王倩 陈东云]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高健]时间起点、时间跨越与时间压缩
·[马晴]从食俗到节庆·[高健]元神话、神话剧本与民族叙事
·陈泳超:《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
·[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周星:能够有尊严地上厕所的社会才是文明的社会
·[王优]文旅结合下县域非遗节庆旅游发展协调研究·[陈小妹]个案解读嬗变节庆背后的琼北村落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