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王志清]从传统到当下:民俗学视角下的丁村家戏的传承与变迁
  作者:王志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1 | 点击数:19069
 
(二)民俗控制影响与代际传承脉络中的家戏
“民俗控制在习俗环境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俗民群体依据习俗规范的约束,有具体意向地要求俗民成员无条件遵守,如有违规越轨行为,就会受到惩罚;如能模范遵守就会受到表彰奖赏。另一类是由某些民俗事象在习俗化过程中对俗民个体施加影响,促使俗民在实践中想当然地恪守其约束,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控制力,一旦违背了这些民俗的约束,立即在俗民的心理和精神上产生巨大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做为一种自我惩罚或超自然力的惩罚。”(乌丙安,2001:138)历史上丁村家戏班的“烫牙饭”入会仪式在村落习俗环境中就是有目的的带有制度性的民俗控制,家戏的表演内容在家族习俗环境中是有意向、有目的的民俗控制。
根据陶富海先生的考证{1}和现在丁村家戏班成员的叙述,传统丁村家戏的组织演出自有其一套特殊的办法。在历史上丁村演家戏是不索取任何报酬的,全部自愿参加,尽心尽力。烫牙饭是组织和慰藉家戏参加者的一种礼仪形式,也是给参加者心理上的一条禁约规范,犹如饮血盟誓,把大家用烫牙饭的形式凝聚到一起来了。当演出家戏时,首先由会首或首事人,会同村长、村副共同协商,由村长和会首共同出面,买来各种肉蛋蔬菜,请厨师在火神庙里立起土坯筑成的风火炉,将买来的各类蔬菜烹制成“大烩菜”,几天前就看到招告的家戏及社火爱好者们,纷纷聚集到火神庙里,由村长和会首讲明家戏演出原因及吃烫牙饭的宗旨。凡愿意参加本次活动者,均需领取一碗滚烫的大烩菜,当场吃掉,以示决心参加,毫不退缩。只要你吃了烩菜,就是吃了“烫牙饭”,就要实现诺言,此次家戏演出或社火活动,必须无条件参加。虽然没有明显的盟誓活动,实际上已经盟誓了。吃了烫牙饭,如有反悔,想打退堂鼓,不仅会遭到人们的指责,而且村长会勒令你再把饭吐出来。吐饭,当然是不可能的,只有无条件好好干了。在人类学界,仪式被认为是最能够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仪式,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方式,家戏班子吃“烫牙饭”的仪式应该是强化秩序、整合群体的一个方式,也是维护自身存在的一种作用机制。在人们参加仪式活动的过程中,具有一种教化、培养个人情操的作用。而强调这种个人情操的保持,就是强调了成员履行义务的责任,这是该民间社团组织秩序赖以存在和维持的基础。从民俗学角度分析,该仪式是民间社团组织自我管理的规约型民俗控制。
晋南地区主要流行剧种为蒲剧,丁村人称为“乱弹”。但同时也流行着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曲小调,俗称之为“小戏”。这种小戏流传不广,但在当地民众中有相当坚实的基础和悠久的传承历史,因此家戏的剧种多为这些小戏。丁村家戏最早唱的是“秧歌”,这是一种单纯、粗犷,近似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吼号吟诵的曲调。这种曲调后来曾被蒲剧代替了一段时间。民国十八年(1929年),村民弓武烈给娘娘庙还愿,在现在的运城一带请了一班说书的来丁村,唱了一种“眉户调”,从此,眉户调开始进入了丁村,并逐渐取代了秧歌。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丁村家戏虽然偶尔也唱蒲剧,但还是以眉户调为主,至于秧歌,已经基本失传了。
丁村家戏所演剧目,多为折子戏,主要是受了家戏班人员、设备、功底的影响而无力排演大本头戏。剧本主要来源是靠流传下来的手抄剧本和老艺人口耳相传的教授。曾经演出过的剧目有《折桂斧》、《研磨》、《张连卖步》、《刘秀走南阳》、《烧窑》、《花亭会》、《闹书馆》、《舍饭》、《三对面》、《三娘教子》、《落碗记》、《藏舟》、《亚仙辞母》、《阎王乐》、《庙中会》、《安安送米》、《大钉缸》、《三上轿》、《芦花》等。从家戏剧目的演出内容分析,演员运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播具有鲜明的是非观、价值观及道德观的故事。引用家戏把头郭善陀的话就是“都是演教人学好的戏”。家戏的演出都是在利用寓教于乐的故事情节,潜移默化地进行对村民行为的规范。提倡什么行为,支持什么行为,赞扬什么行为,反对什么行为,揭露什么行为,惩治什么行为,认可什么行为,不认可什么行为,都用生动鲜明的形象展示出来,供人们选择和判别。中国的儒家传统观念总是较多地从善恶伦理及血缘观念来认识人,家戏的剧目内容都是处在劝善惩恶、遵法守理的思想框架中。丁村家戏是对村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用虚拟的舞台人物形象作比喻,家戏的演出行为成为预警教育,从而达到教育行为人、调整和管理传统习俗社会秩序的目的。从民俗学角度分析,家戏演出属于民间约束民众行为进行先期防范型的隐喻型民俗控制。
20世纪60年代以后,家戏班由集体同乐性质的民间社团改为“官”办宣传队,由大队干部组织并由大队支出一定的经费,人员以生产队的工分为报酬。从此,烫牙饭绝吃,新节目完全取代了家戏的传统剧目,演出组织在本质上与原来家戏班有了根本区别。在该阶段,演出过《小二黑结婚》、《兄妹开荒》、《梁秋燕》、《白毛女》等一批新剧目。丁村的传统家戏班事实上宣告完结。在“文革”期间,以家戏艺人为班底的宣传队演出一些适应当时时代情境的《忆苦思甜》、《鱼水情深》、《老两口学毛选》等眉户戏。在民族—国家处于政治高度控制的背景下,无论是民间的社会组织还是民间的叙事声音,都被纳入到民族—国家的建设秩序,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取代了地方性知识,符合民众生活逻辑与想象逻辑的文化体系被彻底摈弃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民指导政策的提出,丁村个体化生产方式全面展开,家戏销声匿迹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原源] “中人”在分家中的角色功能审视
下一条: ·[庄美芳]台湾原住民日月神话的时空观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