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尹虎彬]促进文明对话、寻求和谐社会、建构世界共同体
——“寻求和谐社会与多元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1 | 点击数:14202
 

   现代性的多重维度和多元现代性

   全球化与多元现代性成为本次会议广泛关注的议题。现代性反映了人类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科学、人与历史、人与彼岸世界的关系的反思,这些也构成了现代化进程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现代性也是人类现实的历史化或世俗化。西方现代化进程有几百年了。现代化进程伴随科学和技术的革新和政体变革等。这些需要有意识的领导,要新旧结合,保存独特性,这就是多元现代性。多元现代性对本土传统的自主性的考虑是很重要的。现代性一旦产生,已不可逆转,但可以重塑。多重维度的现代性所指,依然是一种现代性,多元现代性就是强调文化多样性。现代性中的传统既阻碍也塑造了现代性。西方现代性也带来灾难性后果,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给人类带来的是痛苦的历史记忆。教育和公正是克服现代性弊端的法宝。

  萨阿德·纳基(Saad Nagi)注意到现代性的技术创新过程和制度创新过程,在制度创新中首先要找到需要改革的价值观,其次要认识到需要保护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社会凝聚力关联紧密。最后产生的结果是新旧结合,这使得我们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欧洲许多国家都保存了原来的传统。对现代性的思考,西方有一定的优势,西方在几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现代化,这是由内部驱动(internal driven)来确定的。现代化促进全球化,全球化也促进了现代化。人类历史经历了市场经济和社会变化,有许多机制发挥作用,宗教曾经最为重要,家庭起过巨大作用,现在政府功能和经济结构越来越重要了。这就意味着道德、价值观和结构性的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就化解矛盾来说有两种体制最为重要,这就是教育和公正。

  康拉德·雷泽尔(Konrad Raiser)也认为现代性本身可以看作为一个过程。现代性过程带来了对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上帝以及人与超越境界的关系。它也导致新科学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发明,导致人们对经济功能的认识,这些已由亚当·斯密所阐述。现代性不可逆转,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改变现代性,这涉及不同的形式和价值观问题。它们可以将现代性重新加以塑造。我们拥有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如人是平等的,人性的普遍性,人的尊严不可侵犯,承认自由和平等。但是有时出现过分的自由主义,这在西方成为他们的现代性的标志。对于现代性的问题,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在政治领域中强调每个国家的主权,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与社会的传统延续性,削弱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削弱了我们对于公正的理解。

  杜维明指出,艾森斯坦(S. N. Eisentadt)等社会学家注意到,即使在一种现代化中也具有多面性。但是,不管你是反现代性的人,倡导多样现代性的人,或强调现代性的多面性,你都逃脱不了现代性的潮流。另一个方面,存在一种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不论你是从哪个侧面来理解启蒙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民主等,但是有共同的、普遍的价值观念,如理性、自由、民主、个人尊严等。他同意吕德·吕贝尔斯(Ruud Lubbers)所说的启蒙的继续。1980年代,西方之外的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你可以用所有的现代性标准去衡量这些国家的现代化,但是他们的文化是不同的。除了起源意义上的现代性在不同地区的仿效之外,还有个社会结构的原因,它导致了这种不同的现代化。关于现代性的核心观念,仅仅是自由这个观念是不够的。和谐、尊重、同情这些观念对于理性主义来说是个盲点。关于个人尊严和社会和谐的关系,公共主义的伦理与自由主义的伦理是不同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尹虎彬]“同志歆朋为雅集”
下一条: ·[范长风 王琳艳]从孟婆汤神话看中国社会的遗忘逻辑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魏仕俊 郝祥满]人生如歌:川江号子里近代船工的三重世界·[张建军]可持续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从联合国世界蜜蜂日出发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
·[洪陈方洁]“博头家”:身体、信仰与传统的动态建构·[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
·[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