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王海飞]近三十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
  作者:王海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1 | 点击数:23408
 

  
  (二)影视人类学趋于成熟(80年代末一90年代中期)
  1988年,于晓刚、王清华、郝跃骏等学者首次提出“影视人类学”这一学科名称,并提出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定义。自此,影视人类学理论研究逐渐开展起来。例如,张江华对影视人类学片的性质、拍摄原则、拍摄范围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此外,满都尔图的文章《民族科学纪录片<鄂伦春族>的民族学特色》对人类学片的专业特色进行了研究,刘达成的《影视人类学在云南》和陈国安的《对影视人类学的认识和在贵州的发展前景》等文探讨了影视人类学与区域文化的结合,庄孔韶的《影视影像摄制的人类学定位》一文讨论了影视人类学的定位问题,范志平的《寻找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点》一文研究了人类学与影视学的学科结合。
  从1991年至1995年,《昆明社科》杂志开办“民族影视文化研究”专栏,陆续发表了20多篇有影响的文章,对影视人类学片的拍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意义,以及田野调查与拍摄关系、记实与复原、现代化手段与高科技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另外,《影视人类学论文、译文和资料选编》、《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论文集》(参见前注)等也相继面世。理论研究涉及到了学科的定义、对象、方法、范围、目的和功能等所有方面,提出了学科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理论层面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始进行影视人类学的教学。1991年,云南大学历史系人类学专业率先开设影视人类学选修课,介绍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云南民族影视文化等,并配合课程放映了一些人类学影视片。1995年,中央民族学院为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了影视人类学课程,1997年在民族学系博物馆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影视人类学必修课,讲授影视人类学原理、中外影视人类学发展等内容,放映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人类学片,同时对学生进行拍摄技能的基础训练。1996年,广西民族学院也开设了影视人类学专题讲座。1994年,云南大学与德国哥廷根科教片研究所和大众基金会合作,成立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培养出两届研究生(共20人),并在暑期连续举办全国影视人类学培训班、进修班,在硕士点设立了影视人类学研究方向,开设影视人类学沙龙等,使影视人类学教学活动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到2000年后,设有人类学专业的各大学大多都开设了影视人类学课程。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原本由西方传人我国的影视人类学,逐渐完成了学科本土化的嬗变。我国影视人类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实践,都显得更加理性和思辨。经过前一阶段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制作大量包含有人类学信息的民族影视片,以及通过影视人类学界的田野实践和理论研究及教学,学科发展进入到全面整合的阶段。学者们认识到外来影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不足以解决这一学科在中国发展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他们在消化西方学说、完成学科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田野实践后的思考,结合我国民族社会的具体情况,初步建立了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影视人类学理论体系。
  与此同时,一批更具学术规范的影视人类学作品在国内外引起学界的关注和强烈反响,其中一些作品在国际上获得大奖。例如,1991年,影视片《沙与海》获得第28届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成为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同年,《藏北人家》获得了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大奖,并入围法国戛纳电影电视节;1993年,《最后的山神》获年度亚广联大奖;1994年,《普吉和他的情人们》、《走进独龙江——独龙族的生存状态》入围德国、瑞典、英国举行的国际电影节;1996年,《山洞里的村庄》入围德国哥廷根第三届民族电影节,《八廓南街16号》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其他获奖影视片还有《深山船家》、《中国瑶族》、《两个孤儿》等等。
  
  (三)学术交流的增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自1985年起,中国影视人类学界就一直与国际学界有一定的学术交流与往来,但刚开始时,范围仅限于个人及部分学术机构。1995年4月24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德国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和广州东亚音像制作有限公司,在北京共同组织“首届中国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是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召开影视人类学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包括国内外的人类学家、学者和影视工作者,共54人,提交论文46篇,影视片64部,讨论涉及影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六个方面的议题。这次会议之后,“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正式成立,开始编印不定期内部刊物《影视人类学通讯》。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研究》杂志集中刊发了提交此次会议的部分论文。
  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及影视人类学分会的成立,是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影视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开始平等地参与国际影视人类学学界对话。本次会议后,2002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兰州、昆明、呼和浩特、广州召开了第二、三、四、五届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应该说,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对我国影视人类学立足本土实践,借鉴国际经验,成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5年以后,在举办系列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基础上,我国影视人类学界与国际学界开始有了更多的合作与交流。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影视部等学术机构合作,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拍摄记录藏族传统宗教文化的纪录片《神圣的鼓手(安多)》,1998年获得第17届法国国际人类学电影节特别提名奖。在同一届电影节中获奖的还有《西藏湖盐》、《回到学校》、《福建客家游记》等影视片,这些影视片均是与中国合作或在中国拍摄的。
  2000年4月,在德国哥廷根国际民族志电影节上,4部由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高级进修班学员拍摄的影视片入选。2001年10月,德国莱比锡第44届国际电影节特设“中国影视人类学电影回顾展”,邀请13名中国代表参加,选映中国拍摄的影视人类学片20部,入围10部。2002年后,国内众多人类学研究机构和人类学研究者与国际影视人类学界开始更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庄孔韶教授在“中英政府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的框架下主持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虎日》,获2003年中英政府艾滋病防治“中国最佳实践”奖、2005年第16届公共卫生国际会议暨电影节入围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语文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黑戈壁·黑喇嘛》清华研讨会
下一条: ·万玛才旦:寻找根文化
   相关链接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朱靖江]扎根人类学田野 深耕学术土壤·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
·[萧尧 陆惊呐]记录与诗意:试论影视人类学与诗学双重视域下的《路边野餐》·[项飚]世界、学理与自我: 一个中国人类学者的海外探险
·[刘大先]中国人类学话语与“他者”的历史演变·[朱靖江]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
·探索民俗学方法论的实践范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背影:走向勒斯卡姆的另一个季节·刘湘晨纪录片展播:鹰与人共生的传奇——纪录片《驯鹰人》
·刘湘晨:用镜头呈现新疆文化多元色·【讲座】刘湘晨:影视人类学的前沿呈现(11月18日周二下午14:00)
·刘湘晨:囿于“风情化”的新疆传达,是不够的·风景这边独好——记著名纪录片导演刘湘晨
·[杨春宇]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人类学·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
·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工作坊(2012)通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