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乌丙安]中国戏曲古源辨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8 | 点击数:16533
 

 

  (二)关于殷周时歌舞与史诗问题

  原始歌舞随原始公社的解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原来为全氏族所有歌舞,在新的阶级社会条件下,形成了奴隶主阶级对歌舞的严格控制与掠夺。他们“制官刑”,严厉禁止并刑罚“恒舞酣歌”的事和人。这一“官刑”相反地表明了当时“巫风”的歌舞活动有了很大发展。而这种发展既已受到了严禁,于是有关“巫风”的记载便成为不可能的了。这大约是殷商歌舞资料极缺的原因之一。

  又,周时六代之乐舞,盛备无缺,唯独大加宣扬周乐舞“大武”,对殷乐舞“大濩”极少涉及。“大濩”是宣扬汤得天下、  然得所的,因而以表演灭汤伐纣盛威于中国的特大武功为内容的“大武”是在压制“大濩”的情况下盛行的。所以,殷歌舞流传到周代,只剩下“舞大濩,以享先妣”这一点乐调不高的祭祀作用了。这是殷歌舞资料极缺的原因之二。

  与殷商歌舞有关的只有《诗经》所载的五篇“商颂”。它是称颂殷商时代帝王功德的组诗断片。这说明周乐舞“大武”即“周颂”不是突然出现的,也是在前几代的歌功颂德的歌舞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又因为周灭商的缘故,自然商的史事歌舞就被淘汰了。但是,殷代歌舞还可以用殷墟出土物作证。在甲骨《卜辞》中就有磬、鼓、铙等乐器名称;发掘出的实物也有钟、磬、埙、鼓、铎、铙等古乐器。更重要的是在《卜辞》中有“大濩”的乐舞名称。足以证明殷代乐舞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了。

  西周的乐舞在奴隶社会发展的盛期,是有一番革新的。这时期的乐舞以“大武”为代表,同时还继承并改编了前代乐舞,增添了“象”,“勺”,“驺虞”三种乐舞。同时还把“昧”、“任”等所谓“夷”、“蛮”的乐舞加以吸取。这时期出现了专门分工掌教歌、乐、舞的人。使歌舞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不容讳言,这时的歌舞更进一步为奴隶主所把持。根据他们的统治需要,把歌舞几乎都用于庙堂的典礼与祭祀。即使允许民间歌舞,也极力作出大大小小专用的限制和规定。这便是当时“乐”和“礼”的关系。

  祭祀天神地祗,祭山川社稷,祭宗庙先祖时的乐舞,在《周礼·春官》、《礼记·明堂位》中都有详细的记载。饮宴时王室公卿与乡人处士所用的乐舞也都在礼仪与表演节目上作了详细规定。军队的战胜庆功、行军田猎也都有确定的乐舞。而这时期规模最宏大的乐舞只有“大武”。

  《考略》作者测绎了“武舞”,即《诗经》中“周颂”里的“昊天有成命”,“武”、“酌”、“桓”、“ 赉”、“般”等篇。指出了它们这些“雅乐”与民间乐舞“俗乐”的绝然不同。指出了它们在歌舞表演的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都是对的。但同时,作者又猜测这时的歌舞已出现了非常接近于戏曲形式的演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

  事实上,这时作为“雅乐”的颂诗表演仍是歌舞,是一种大型的表演唱。它的歌词结构显然和现代的“组诗”、“组歌”近似。每表演一节乐舞,即表现一个相对完整的史事主题;六奏完了,表现周的所谓文德武功。如果从中硬要演绎出什么戏剧来,似乎没有什么根据。《考略》的作者关于“武舞”的“舞台指示”的虚构,对正确理解“周颂”的表演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周代演唱“大武”时,在服装、道具上是有统一要求的。据《淮南子·齐俗训》说:舜时祭祀歌舞的服装是黄色;夏祭祀歌舞的服装是青色;殷商祭祀表演“大濩”的服装是白色;到周祭祀表演“大武”时服色“尚赤”;“礼乐相诡,服制相反”。足见这时并没有可以分别扮演武王、周公、召公、太公及将士等角色的服饰,是用统一的演出服表演的。又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大武”的舞蹈演员都是头上戴“冕”、手执“朱干玉戚”。足见这种歌舞增强了表演唱的特点,但终未能接近戏曲的表演形式。另外,《礼记·乐记》中介绍“武舞”有“六成”的那段话是孔子对宾牟贾讲述“大武”乐舞的记录,它是对六组歌舞的主题概括,是儒家评诗歌教义的一贯手法,不能以此为据作出史事表演的戏剧提示。孔子以他的儒家艺术观评价“大武”的表演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又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可见,“武舞”的表演并不是因为它是“天子之乐”而受到拘束,在当时有了很大发展;但这种发展仍是歌舞本身的发展。另外,我以为在崇尚礼教的周代,庙堂歌舞中由演员扮演武王和三公、将士是不可想象的。

  基于上面的看法,我认为殷周时期只留下了关于史事的歌舞表演,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断定有大型的史诗。我国诗歌的发展有自己的一条特殊的道路。任何揣测都不能构成事实。这一点下文还要涉及。

  还必须提到,民间歌舞和少数民族歌舞在这个时期也有了很大发展。它们并不因为“雅乐”居于统治地位而有所衰退;相反,却以它们健康的艺术生命力冲击着庙堂歌舞。据《周礼·春官》载:除派大司乐负责“以乐舞教国子”,让他们舞六代庙堂乐舞之外,当时,由“旄人”,“鞮鞻氏”还负责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及“四夷之乐与其声歌”。而散乐舞、夷乐舞正是在被称作“野人”的人民和“夷蛮”的少数民族当中广泛流行的歌舞。而这些歌舞在周代后期、奴隶制趋于衰落阶段也盛行于上自公卿、下至乡大夫、处士的生活中。遗憾的是,代代口手相传的民间歌舞,在当时统治者眼里并不屑于记录、整理,因此没有流传下来更多资料。但是,可以猜想,民间歌舞的现实主义表演传统正是后世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小戏的远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下一条: ·[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说
   相关链接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王华龙]五台山五爷信仰源流研究
·[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李琰]“回文锦”在“织锦回文”戏曲中的样态与功能·[鞠熙]游观入道:作为自我修行的女性朝山
·[高忠严]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化价值·《中国戏曲志·澳门卷》
·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赵晓涛]“越人好事因成俗”:广州蒲涧节(郑仙诞)传统民俗活动源流述论
·[荣新]“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戏出纸扎与戏曲艺术形式的结合与转换·[赵晓涛]“越人好事因成俗”:广州蒲涧节(郑仙诞)传统民俗活动源流述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