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季剑青]北京话的乡土底色
  作者:季剑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9 | 点击数:13903
 

齐如山像 安迪 绘

  然而齐如山的著述却少有宋儒的道学气息,也没有顾、颜、李等清初大儒的经世关怀,有时候他发抒一些注重固有文化道德的见解(特别是旅居台湾时期),看上去更像是门面话。从思想上说,齐如山仍是一位新人物。他是同文馆的毕业生,学过德文和法文,多次游历西欧各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新党”。他与新文化人或许有些隔膜,但并不排斥,正如他研究国剧但并不排斥话剧一般。胡适、刘半农、梁实秋等,都是他的好友。齐如山服膺胡适“拿证据来”的治学方法,事实上他那种注重事实而较少发表议论、对事物充满纯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态度,也可以说包含着朴素的科学精神。台静农读过他的《国剧艺术汇考》以后,便称赞他具有“科学家的精神”,“有如科学家,亲身采辑,然后分析实验,才得到结果一样”(《读〈国剧艺术汇考〉的感想》)。  

  齐如山对北京风土民俗的关注,与“五四”以后新文化人对民俗的兴趣,也隐隐有相通的地方。齐如山写《北京土话》、《谚语录》,要借由言语了解国民的精神与心理,与新文化人的思路不无暗合之处。自然历代文人风土志一类的笔记并不鲜见,但或者寓家国之思,或者重文字趣味,与齐如山的著述绝不相类。就北京一地而言,康熙以前士大夫多注重古迹名胜、典章制度,康熙以后记载民情风俗者才渐多起来,“且记述民情风俗的书,士大夫做的往往不如土著平民做的详细确切”(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序》)。真正将民俗提升至学术层面的,还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人。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成绩似乎不能令人满意。1944年周作人在《十堂笔谈》一文中特别谈及“风土志”的重要,表示希望将它引入到民俗研究方面去,“使这冷僻的小路稍为增加几个行人”:

  专门弄史地的人不必说,我们不敢去劳驾,假如另外有人,对于中国人的过去与将来颇为关心,便想请他把史学的兴趣放到低的广的方面来,从读杂书的时候起离开了廊庙朝廷,多注意田野坊巷的事,渐与田夫野老相接触,从事于国民生活之史的研究,虽是寂寞的学问,却于中国有重大的意义。

  齐如山和周作人沦陷时期同样困居北平,所做的选择截然不同,两人似乎从未通过音问。然而周作人的这段话,移用至齐如山身上可谓铢两悉称。惟有齐如山有关北京乃至华北风土的著述,庶几可副周作人的期望。只是齐如山的这些著述基本上都是旅居台湾时期乃至身后才陆续发表,周作人无由得见,否则他或许要引为知音的吧。

  周作人表示“不敢去劳驾”“专门弄史地的人”,而寄希望于“另外有人”,表明他对新文化人的民俗研究殊为失望。齐如山诚然并非“专门弄史地”的人,他与新文化人在“眼光向下”的姿态方面不谋而合,但入手处虽相似,最终仍是分道扬镳。齐如山自有其为新文化人难以企及之处。

  同样关注民俗,齐如山与新文化人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是他能做到与民俗“不隔”,而新文化人却是站在民俗之外,将民俗视为对象化的知识来处理。比较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中“语言”一部和齐如山的《北京土话》,便可一目了然。李家瑞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刘半农指导下从事民间文学研究,1928年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致力于北京风土民俗的研究,堪称新文化一派民俗研究的正宗传人。1931年李家瑞出版《北平俗曲略》一书,对北京俗曲梳理源流,分析特点,每篇都附以唱词及曲谱作为实例,颇为学界所重,此书可与齐如山稍晚所作的《故都百戏图考》参看。《北平风俗类征》出版于1937年,作者从各种文献资料中搜集爬梳有关北京风俗的条目,分“岁时”、“婚丧”、“饮食”、“语言”等十三部,成四十万言,是一部工具书性质的类书。然而诚如周作人后来所说:“一没有索引,以至细目,二排列杂乱,年代不明,三大册长行,翻看不便,如用对截小册子,其实也要四至六册就行了。至于疏漏亦所不免。”(《关于水乌他》,收入《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就“语言”一部来看,作者从《周礼》、《史记》以降的典籍中蒐罗有关北京(实则包括元代以前的幽燕地区)语言的片断材料,用力虽甚勤,然既难言系统,亦不切于实用,检索之不便还在其次。李家瑞的北京民俗研究,基本上依赖于书面的文献资料,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俗较为隔膜,这也是早期新文化一派民俗研究的普遍缺陷,结果往往是将鲜活的民间风俗,化为冷冰冰的材料和知识。这或许也跟新文化人的“现代学者”身份有关,他们大多置身于学院体制中,虽有意“眼光向下”“到民间去”,但毕竟有人我之别,主客之分,民俗在他们那里,始终是作为外在的“对象”而存在的。

  齐如山则没有这层羁绊,他研究国剧,记录民俗,几乎纯然出于个人的兴趣,齐家在北京经营大和恒米面铺,生意兴隆,衣食无忧,这使得齐如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高阳齐氏虽是诗书世家,簪缨门第,却并不脱离农事劳作,齐如山在北京生活了五十年,日常饮食起居全然保留着河北乡间习惯,因而齐如山对种种风俗土语不仅不隔膜,甚至可以说是如雨水泥土般熟稔自然,且抱有浓厚的兴趣。《北京土话》纯从生活中来,读此书有如听田夫野老说耕种稼穑之事,亲切有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09-3-29 1:04:3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国际母语日致词
下一条: ·数字网络技术 “复活”加拿大土著语言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武振宇]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王祥 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张遵勇]基于民俗视角下的江淮地区牌九、麻将方言术语调查实录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