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刘锡诚]整体研究要义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05 | 点击数:11548
 

  由于历史的久远,资料的匮乏,对于原始艺术,今天难于窥见其真实面貌。但是,研究者们还是根据考古发掘的古代文化遗存(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青铜器上的纹样)和把保存在丛山或深洞里的岩壁画、洞穴画,根据古籍中记载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祭典礼仪等点滴材料,根据世界各地现存原始民族中间记录下的口碑材料——歌谣,神话,传说——和观察所得的人体装饰(文身、项圈、手镯、耳环、唇塞)以及氏族图腾、神偶等,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原始先民的艺术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艺术因素与实用物品(武器、工具等)的制作、与技术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相吻合;艺术地掌握客观世界的混合性。原始艺术的实用—功利性是为人本身的需要所决定的:生产的需要(为工具和武器的顺手而绘制的图案,为保证狩猎和战争的胜利而举行的仪式中先民表演的舞蹈与哑剧,岩画中所表现的动物和人具有的祭祀含义,等等)和人类自身蕃衍的需要(对火的获得、对生殖的崇拜,等等)原始艺术的混合性是原始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由于原始先民的思维是一种被法国原始学家列维—布留尔(Lévy-Brühl,Lucién,1857——1939)称为不同于文明时代人类逻辑思维的“原逻辑思维”[1],他们对主客体的认识往往收到“互渗律”的支配,不能区分物质和精神、自然和人、生产和思想意识、现实和幻想、实践和想象。对于那些创造者来说,原始艺术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构思,而是对真正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描述与模仿。

  原始艺术从一开始就沿着两条轨道平行发展:一条轨道是通过人本身所具有的表现手段——发出声音、身体动作;一条轨道是通过人体以外的物质手段——石、黏土、木头、骨、天然染料等。前者便产生了早期的诗歌、神话、歌曲、舞蹈等艺术,后者便产生了绘画、雕塑、乐器等艺术。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把人类带入文明时代之后,原始艺术逐渐演变而为民间口头创作和民间艺术。民间口头创作和民间艺术同原始艺术有相通之处和本质的相同之点,又在许多方面有根本性的差别。

  民间口头创作是在社会分层和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由社会下层成员创作的口头作品。前著名苏联美学家莫·卡冈(М.Каган)在论述原始艺术与民间创作的区别时说:“民间创作终究不同于原始艺术,这是因为,首先,它是艺术创作最初形式的漫长历史发展,完善和形态变化的结果,其次,它在另一种社会环境中被创造出来并存在着——已经不是在原始公社制和前阶级的社会环境里,而是在阶级对立的环境中,同时这种环境在很多方面得到分裂,在社会方面分裂为城市和乡村,在一般文化方面分裂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在特殊艺术方面分裂为民间创作和城市的专业艺术生产。实际上,原始艺术就是前阶级的和未形成社会分化的社会的民间创作。”[2] 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学逐渐为知识分子所专有,而民间口头创作则仍然沿着氏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原始神话、传说、歌谣发展的道路延续下来,成为广大的不识字的下层社会成员的精神产品。值得指出的是,作为原始艺术核心内容的原始观念,并未因为社会的历史性变换而悄然遁去,而是依然顽强地保存在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头脑中,依然顽强地保存在和承继在他们的民间口头创作(传说、故事、史诗等)中。即使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创作出来并得以广泛流传的这类民间口头作品中,我们仍然随处都看到灵魂不死、灵魂寄于体外、变形、半人半兽、人神共处等原始观念。不过,在民间口头创作中的这类原始观念多数是与社会现实生活画面交织在一起的,是从属于已经进化了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理想的,是逐渐与艺术的实用—功利功能疏离的。

  民间艺术作为原始艺术经过漫长历史发展的第二个支脉,在社会分层以至阶级对立社会中与民间口头创作平行发展起来。不过,民间艺术与口头创作不同,它是以物质为依托、为外壳的,而不像民间口头创作那样,是口头的、语言的、容易变易的;它是由个人创作(大型的岩画、雕塑等作品例外)之后即告完成,而不像民间口头创作那样,在创作过程中即有集体的修改加工参与其间。在民间艺术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艺术史初期的艺术混合性、原始观念和实用—功利性,尽管艺术所固有的“谬斯”(艺术性)与“实用—功利性”这两重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比如各种民间神礻+马画像起着祈福的作用,各种器物、服饰、窗花的图案多数还具有禳灾辟邪的意义。当然,随着社会形态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变迁是不可避免的,比起原始社会初期的艺术来,民间艺术的世俗内容大为加强了,审美功能大为强化了。我国的民间艺术特别发达,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我国的民间信仰的多种多样、历史悠久、在各阶层民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无关系。

  这三类人类精神创造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民间文艺学理论很难、也不应当抛开其中的一类于不顾,而应当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审视。建国以来,我国民间文学界对民间口头创作研究较多,而对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研究较少,即使有所研究,也未能从三者的相互联系中作整体的观照,因而造成民间文艺学理论断肢残臂的不正常状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上一条: ·[万建中]民俗的力量与政府权力
下一条: ·[刘锡诚]全球化与文化研究
   相关链接
·[刘锡诚]整体研究要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