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吉国秀]婚姻支付的变迁:一个姻亲关系的视角
  作者:吉国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1 | 点击数:19280
 
 
二、作为个案的清原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陪送”的种类与金额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调查中,出现了女方家庭为男方买衣服和皮鞋的案例。如果将其与前述男方婚姻支付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它是对男方家庭“买衣服钱”的一种借用和颠倒。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买衣服钱”只存在一种关系,关系的两端分别连接着男方家庭与女方;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买衣服钱”存在着两种关系,除了前一种之外,还包括第二种关系,它的两端维系着女方家庭与男方。这说明,“陪送”不仅仅是送给女儿的礼物,同时也是送给夫妇单元的礼物。通过对婚姻支付形式的借用,女方家庭对待女婿的态度与男方家庭对待儿媳的态度正朝着趋同的方向努力。更为确切地说,“陪送”的构成与男方家庭中的婚姻支付越来越相似,娘家正在试图提高在夫妇单元中的影响和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女方家庭也采用了现金支付的形式,这些都与男方家庭的同期行为极为相似。同工同酬的政策让男女获得了同等的工资收入,也正是因为此,女儿对于家庭的贡献与儿子相差无几。这些贡献包括为兄弟娶媳妇、为家庭添置大件,等等。女儿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陪送”的增长可视为娘家对女儿贡献的回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陪送”,也随着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水涨船高。在这一阶段结婚的几个案例中,如果单从现金和物品本身,很难分辨出是男方家庭还是女方家庭的资助。以上说明,目前姻亲家庭间对夫妇单元的资助越来越趋于同化。 
清原镇俗称清原县城,原为一个乡村集镇——八家镇。1925年,以八家镇为中心添设县治,定名为清源县。因与山西省所属县名相同,1928年清源县更名为清原县,八家镇随之更名为清原镇,并沿用至今。清原镇是清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省会沈阳146公里。镇内多为山地和丘陵,土地的分配格局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清原镇生活着满族、汉族、朝鲜族、回族等10个民族,其中满族与汉族一直占据主体位置,两者占总人口的85%。镇内现有人口85195人,32538户,其中两代户的家户形式占有较大比重。由于历史上从关内到当地的人口流动从未中断,因此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东北人”和“关里人”的区分。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苏等地,其中多为山东移民。县城内大多数居民为非农业户口,周边村屯居民从事稻米和蔬菜生产。
有关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的陈述显示出,清原镇是从农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县镇的一个典型的辽东山区,兼具城市与乡村的过渡特征,同时又是一个以满汉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地区。这些区域性特征,对当地的通婚半径形成了重要影响。相对中心的地理位置,居民的民族构成、来源地构成,两代户为主体的婚后居住形式,以及1980年以后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当地居民在镇内寻找配偶。换言之,清原镇的通婚距离与居民的生活空间大体重叠。狭小的通婚区域半径让更多的家庭卷入到姻亲关系中,同时居住的邻近又强化了亲属制度实践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姻亲关系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产生持续而重要的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华文]殡葬改革与农民利益
下一条: ·[刘晓峰]《荆楚岁时记》在日本
   相关链接
·[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郭俊红]妻与雨:给神的礼物与神给的礼物
·[刘铁梁]亲属制度研究的反思与再定位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
·[吴重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孙村婚礼及姻亲关系中的“例”行与“例”变·[刘铁梁]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
·[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刁统菊]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刁统菊]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刁统菊]嫁妆来源及象征的多样性分析
·[刁统菊]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族组织的一种影响·[刁统菊/冯欣]从民间礼簿看姻亲往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