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刘继明]我们怎样叙述底层?
  作者:刘继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09 | 点击数:11978
 
 
  对此,蔡翔、薛毅等人关于底层以及“纯文学”的相关文章和对谈,对其中的语义含混现象给予了具体的辨析。蔡翔坦言,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诸多叙述中,底层也许掺杂着知识分子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文化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互相缠绕的情结。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一个被知识者叙述出来的“底层”,真实的底层仍然处于一种匿名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关于底层的叙说就显得游移不定、闪烁其辞。在文学研究和创作中,文学性也经常被解读为一种封闭,回避同其他社会话语发生对流和碰撞的固定模式。
 
  在精英主义几乎一统天下的语境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底层或许难以产生自己的代言人,“被叙述”注定是它摆脱不掉的宿命。那么,真实的底层究竟在哪儿?如果知识精英不能改变雄踞话语中心和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陶醉在中产阶级文化编织的话语谱系中流连忘返,不能将所谓“对灵魂的忧虑”和“对世界的忧虑”置于同等视域,我们可能就不仅不能有效地走近底层,反而在理智和情感上与之南辕北辙,日益隔膜。
 
  尽管如此,蔡翔在一篇发表于1995年的散文《底层》中的描述,仍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概念的体认:
 
  “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我常常在午夜醒来,默默倾听我的少年时代从窗外悄悄走过。”“然而有一天,革命开始兑现它的承诺,我们搬进一个巨大的新村。我看见无数高楼林立,崭新的学校,崭新的商店,我们在崭新的马路上发疯似地追逐。在那一刻,在我的少年时代,我们真诚地唱着:社会主义好!”“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神话中走过,尽管我们贫穷,但是无怨无悔。许多年过去了,革命似乎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底层仍然在贫穷中挣扎,平等和公正仍然是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旧的生活秩序正在解体,新的经济秩序则迅即地制造出它的上流社会。阶层分化的事实正在今天重演,权力大模大样地介入竞争,昨天的公子哥儿成了今天的大款大腕大爷,他们依靠各种权力背景疯狂地掠夺社会财富。权力和金钱可耻地结合。‘穷人’的概念再一次产生......”
 
  近10年后重读这样富于体验性和情感色彩的叙述,依然能够使人产生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这或许正是一些人士提出重新正视“社会主义遗产”的缘由所在。应该承认,在过去的20世纪,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思潮在给人类带来诸多创伤的同时,也创生出了一种新的道德评价体系,并且对被视为普世准则的资产阶级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作为一种狂飙突进的政治实践可能是失败了,可它毕竟为我们在以不平等为天然伦理秩序的壁垒之外寻找新的生存依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启示和震撼,这决非仅仅以人道主义的激愤给予所谓彻底否定和清算就能轻而易举打发掉的。因为,长期被特权阶层用一种俯就姿态叙述着的中国底层阶级,正是通过社会主义实践头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从配角变成了主角,从被叙述变成了叙述的主体。他们不再只是作为“被启蒙者”的身份,而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创造历史的主流中。“他们是革命的主要骨干,是无产阶级进攻部队的钢铁营,这个营将以不可阻挡的攻击力扫除自己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共产主义--这是他们的文明,是他们借以获得真正的个性和尊严、真正的文化并使自己成为进步和美的创造者的历史体系。”(葛兰西:《工人和农民》)
 
  这对既定社会秩序的确是粗暴的、充满“破坏性”的,一种彻头彻尾的革命。而这种以异端和激进为主要特征的革命,势必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美学形式。在文艺领域,它们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者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等。这些 “革命文学”(或称左翼文学)同传统的审美形态相比,在艺术上或许有些幼稚、粗陋和简单,不那么精致和“高级”,甚至是排斥“多元化”的,但他们从语言、叙述立场、文化趣味上,无疑是鲜活、朴素的、生动的,是直接从底层和人性内部迸发出来的。它们是一个长期被压迫和忽略的阶级在美学上的集体亮相和对传统艺术格局的决绝突破,因而,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既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又不仅仅是孤单的个人,始终带着鲜明的阶级和历史烙印。在苏俄,从高尔基的《母亲》、《在底层》,到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在中国,从30年代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从四十年代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到新中国建立后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浩然的《艳阳天》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具有鲜明阶级特征的“底层叙事”不断强化和扩张的一个连续过程,并且逐步构建起了一整套新的“美学原则”,这种美学原则独立于根深蒂固的资产阶级文化秩序之外,在相当长的时段里对由学院、知识分子垄断的文学等级观念构成了强有力的冒犯。
 
  如果我们只是着眼于革命文学写作曾经作为一种“工具”依附于特定政治理念的历史局限,而忽略了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立文化形态的审美品性,显然是难以完整客观地评估其文学史乃至社会历史价值的。张炜最近发表在《上海文学》并引起争议的《精神的背景》一文,就试图对五六十年代文学进行重新评价。实际上,这种努力也出现在其他一些年轻学者的著述中,但对于主流知识界而言,这种声音仍然显得微弱。因为众所周知,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恰恰是沿着一条对整个革命文学进行颠覆和否定的路径运行的。这种颠覆和否定,在80年代经由文学的主体性和现代派讨论逐步完成,一直到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国的当代文学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脱胎换骨。较之革命文学之前,这种转向或断裂更彻底,甚至越来越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堪称一场声势浩大的“美学起义”。在一篇曾经产生广泛影响的诗学论文中,也被称之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新的美学原则崛起之后,作为叙述主体的“底层”黯然退位了,其一度清晰的面目再度变得模糊起来。或者说,它又回到了“被叙述的”那个语焉不详的位置,在牢固确立的当代文学格局当中,它重新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成为了某种倍受贬斥和嘲讽的对象。
 
  的确,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之下,文学和文化必将融入到这种大合唱般的话语狂欢中间去,这差不多成了当今大多数人的普遍共识。在这股时代主流的冲击下,任何异质的、另类的、怀疑的声音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茨威格半个多世纪以前在《异端的权利》一书中,曾经为持不同宗教和文化信仰者主张合法权利发出了痛切的呼告。但警惕和辨认政治专制也许是容易的,对于异端思想实行压制和排斥的隐蔽的话语霸权或文化殖民,却并非总是一目了然。相对于前者,它可能更容易让人在一种无休无止、类似于软型饮料的品咂中昏昏入睡,逐渐放弃守护异见的权利。
 
  在当前语境下,知识分子越来越成为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按照《梦幻与现实──中国中产阶级手册》一文的描述,中国社会已经迅速变成权贵资本的社会,一群雄心勃勃、能力超群的中国精英全面出山,他们就是近年来大量涌现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繁华都市、有着商业头脑和全球意识的年轻的“中国精英”。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兴趣。他们和他们的50年代完全不同,那一代太关注国事、天下事而忽略了自已的生活。很显然,中产阶级文化已然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其所代表的利益共享和文化强势位置,几乎使他们天然地拒绝着那些真正来自话语劣势处境的挑衅,对一切异端声音具有超常的整除、消解和改写能力,并且总是能够不动声色和巧妙地将其纳入到他们掌控的话语体系当中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5-03-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唐小兵]底层、知识分子与民粹主义
下一条: ·[姚斐菲]告别“比较文学危机论”
   相关链接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
·[岛村恭则]“民俗学”是什么·[门田岳久]叙述自我——关于民俗学的“自反性”
·[彭栓红]云冈石窟北魏造像题记的叙述特征·[刘大先]民族文化的历史叙述问题
·[钟进文]从“民族唱”到“唱民族”:基于《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的考察·两个瞬间
·[李文宁]《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叙述模式及其成因初探·[张多]口承神话的叙述体系、叙事指向和传承场域
·普通人的社会权利与历史述说·[焦虎三]白马服饰图纹的特点与底层结构
·[杨善华]田野调查中被访人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王铭铭]《民族、文明与新世界》导言
·[马钊]作为方法的事件、记忆、叙述 ·[张广生]日常生活、权力与真相
·[满全]蒙汉史传文学叙述模式之比较·[高小康]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
·[牛学智] “底层叙事”为何转向浪漫主义?·[丁一]中国史也可以这样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