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杜建华]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中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嬗变
  作者:杜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6 | 点击数:9834
 

二、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嬗变轨迹及转化特点

新中国建立以后,民间祭祀活动以及在四川乡间随处可见的端公庆坛(亦称跳坛)由于其明显具有的违反科学、愚弄百姓的内涵而被禁绝,与之互为生存的形形色色的傩戏、阳戏、愿戏、师道戏、秧苗戏等,也随之退出了人民群众生活及生产活动领域。作为傩戏类的戏剧表演者——端公,绝大多数公开销毁了自己祖传的法事器具,改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的空前解放。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等曾长期融汇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对国民的观念意识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广袤的乡村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生存土壤。因此,当思想禁锢被解除之后,首先在学术界、戏剧界,对于祭祀戏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傩戏、傩舞、目连戏等很快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举行过多次国际性的规模大小不等、形式丰富多样的研究演出。那些由耄耋老人恢复表演的傩戏、傩舞,首先作为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形态被录音、录像保存下来。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傩戏、傩舞的表演不再受到限制,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祭祀性戏剧目连戏,更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戏曲团体竞相改编上演的剧目。就在20世纪末的成都市,新编演出的目连戏就有《刘氏四娘》、《目连之母》等4出大幕戏。

应当看到,中国社会近20年来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其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宁静的农耕生活方式正在被瓦解。初中、高中毕业便进城务工,已成为新一代农村青年的生活模式。他们大多不愿靠继承祖传的技艺维持生计,民间的端公、木偶班没有继承人已是普遍现象。上世纪80年代被抢救记录的一批傩戏表演,颇具代表性的如阆中市杜南楼的班子,至今没有新的传人。现代传媒技术的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传统的傩戏、祭祀戏剧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戏剧与祭祀活动分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就是一些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傩仪、傩舞,其社会功能与性质、生存方式与表现形式,诸方面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嬗变。这种嬗变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两个转化:从祭祀性向展示性转化,从祭祀神灵向娱乐看客转化。

建国前在川北地区广为流行的傩、坛、灯一体化仪式及表演,是四川傩坛戏的一种典型形态,法事活动与灯戏演出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渗透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现在,川北灯戏已从傩、坛仪式中分离出来,民间法事中的戏剧成分大为弱化。

川剧中具有祭祀功能的目连戏、东窗戏等,其祭祀功能已不复存在,通常是作为纯粹的戏剧剧目来演出。

四川的木偶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在社会属性上具有等同川剧的功能,既可以用川剧声腔、剧目进行营业性演出,也可以“搬目连”、“搬东窗”,演秧苗戏等,承担祭祀戏剧的职能。当今四川的木偶表演,祭祀功能已完全丧失,演化为以演歌舞、特技、儿童剧为主的一种艺术样式。

传统的傩戏演出形式当今也极为罕见,绝大多数傩戏表演已脱离了祭祀仪式,演化为民俗活动、旅游节目中的舞蹈节目或民俗展示。如2005年春举行的阆中民俗艺术节,吸收傩戏的一些身段步伐改编为傩舞,在节目表演中加入一些蚕丝公婆、鸡脚神、无常的表演式口,成为综合节目中的一个舞蹈节目。在民族地区,如羌族的祭祀活动和释比戏,近年来作为旅游项目逐渐恢复,增加了当地旅游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但作为一个旅游文化节目,其祭祀性已为展示性所代替。

三、对傩文化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建议

其一,我国的傩文化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一门内涵古老的新兴学科,20多年来迅速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性、记述性成果。一些省份还依照《中国戏曲志》的编撰体例出版了如《四川傩戏志》一类的志书,成果十分丰富,并为今后傩文化学科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不能不看到,由于资料发掘与成书时间的相对集中,难免在资料整理、认定、梳理、分类方面有所疏漏,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相对薄弱。按照一门历史文化学科构建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现有傩文化研究呈现出枝叶繁茂、主干不齐的状况,尚待改进和加强。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名词术语应给予准确、科学的解释和界定。

其二,在政府部门大力提倡营造特色旅游、发展地方经济的新形势下,四川的乡村中,形形色色的民间巫傩活动又有所抬头,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看地脉、观花走阴、画符卖药等骗取钱财、危害百姓的现象时有所见。如何划分传统文化与迷信活动的界线,如何准确界定傩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而避免其负面影响,学术界应给予正确的理论导向和舆论宣传,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的文化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其三,傩戏、傩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我们在重视对其传统文本、器具、音乐、科仪等予以记载研究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形式和内容、性质与功能、生存与传承的嬗变。应结合我国国情,强调对傩戏、傩文化现时态的研究。就傩文化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而言,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不能忽视编撰针对人民大众的深入浅出的科普式通俗读物,以消除社会民众对傩戏、傩文化的片面理解,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乡村中见惯不惊的巫傩现象。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地方政府和民众树立科学发展观,也有利于傩文化学科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桑德诺瓦]关于《纳西古乐》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与探讨
下一条: ·[陈廷亮/姚赛红]土家族“茅古斯”文化本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链接
·[杨雨点]文旅融合背景下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罗宇博]湖南临武(油湾)傩戏“元宵祈福”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刘梦舒]武安傩戏的象征意蕴分析·[杨雨点]试论侗族傩戏“咚咚推”中的“抑巫扬医”现象
·加强傩戏传承和保护·屯堡村落的傩戏生态
·南方傩戏面具引人入胜 密语只能靠代代相传(图)·[吴秋林]仪式与傩戏的神性空间
·撮泰吉面具·[北师大讲座]田仲一成教授:岁时仪礼与祭祀戏剧之关系(6月4日上午9:00)
·贵州岑巩特色“傩”文化·[梅联华]赣傩面具赏析
·贵池乡村傩戏:首届《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获奖作品展·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
·[庹修明]黔东傩戏傩文化发掘、保护与开发·[施爱东]田仲一成的《中国祭祀戏剧研究》
·[日]田仲一成:《中国祭祀戏剧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