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乌丙安]少数民族信奉的山神和神山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7 | 点击数:12987
 
 
中国的山崇拜,自古就有出自王室的祭山封山大典仪礼。祭五岳,即祭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往往都是天子五年一巡猎,分别到五座神山致祭;又有祭五镇,即祭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还于历朝给山神加封号。礼牲齐备,祭仪隆重。在民间除了小规模的一家一户的祭山神和以村寨为单位集体祭祀之外,还有串联村寨进行的祭山大典。羌族的山神崇拜仪礼就属于这种。羌族的山神崇拜仪礼就属于这一种。羌族祭山称做“山神会”、“山王会”、“塔子会”;又因祭山同时必须祭天,又称“祭天会”。这种祭山神活动有时联寨举行。祭山目的比祈求获猎要广泛得多,以祈求保佑五谷丰收,林木茂盛,人畜两旺,乡里太平。时间在正月、五月、十月不等,以春种秋收时节为宜,每年举行一至三次,许愿还愿,祭牲用鸡、羊、牛不等,还牛愿多隔三年举行一次。祭山会由各寨会首筹办。祭场多选在山上有石塔的林间空地。各寨男人赴会,携祭酒,方肉、粮食、馍馍等,由巫师“许”导引至祭场,念诵祭词,做法念咒,祭礼从早至晚,热烈庄严。祭期禁止进山打猎。怒族祭山林也是全族男子参加,集中在山上有神林的所在,由巫师领导献祭黑羊,求山神保佑。云南昆明部分彝族人有祭天山的信仰盛会。祭天山,就是祭本村寨最高的峰顶,又称“天观会”或“祭五谷会”,以全村为单位,由祭司“弥沙帕”诵经,上山顶祭祀,求五谷丰登。会期在正月十五日,直到晚上唱灯后,青少年向河中放油灯漂走为止。村村如此,热闹异常。在广大汉族地区也分别有祭山、拜山、朝山的大型庙会,参加人众以几万或几十万计。
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深受本民族古老原始宗教影响,民间的崇拜山神也有了特色。如藏族原始宗教苯教,是以崇拜自然神为特色的古老民间宗教;尤其重视对神山的崇拜。他们崇拜的神山很多,其中除了各寨拥有各自的神山,如四川汶川草坡十一寨神山等以外,苯教藏区还有著名的大神山。如大小金川的墨尔多神山等,松潘黄龙寺的雪宝鼎神山藏语称“哈肖东日”,是“东方海螺山”的意思。据传此山是观音菩萨的侍童吹的海螺化成的一座宝塔,被教祖东巴雪洛罩上水晶后变成,周围有武士、僧人化成的三座小雪峰。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这里有神山庙会,届时藏族及远近的各族民众前来朝山赶会,祭山神,求福。附近的小西天神山,藏语称“夏德”,是鹰死之处的意思,山脚下有名寺尕米寺。藏民祭神山的活动是转山仪式。转山日期不等。届时人们携酒食,穿盛装,围绕神山逆时针转一周,口念真言,祈祷山神赐福。上述神山都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聚居地区。在青海果洛藏族地区,人们崇拜大积石山,藏族称为“阿尼玛卿本拉”,“卿”是大的意思,“本拉”是山的意思。这里流传古老的大山神神话,被尊称为“玛嘉”,即玛氏部落之王,列为藏人祖神,山中野兽都是此神家畜,山中冰川冰洞都是惩罚鬼神的牢狱,是青海最大的山神。附近的果洛山,藏语称“年保叶什则”神山,据传是阿尼玛卿神山的外甥,是青海第二大山。是当地藏族诸部落的保护神和战神,果洛人的祖神,据信果洛人死后灵魂都皈依此山神。在甘肃临夏的阿米年青神山是藏族崇拜的“羊(原氏)大神”山,“年”是“(羊原)氏”部落名。此山汉族称太子山。山神是好战的劫掠者的保护战神,曾掠夺了青海年保叶什则山神之妻,被射伤一只眼。在西藏地区最崇拜的山神有藏北的念青唐古拉山统治神“唐古拉耶秀”,民间信奉他为掌管冰雹的大神,变幻无常,性情凶猛,藏民用牛羊做牲供奉此神,祈求免灾赐福。神形为白人白马水晶剑。另一位古老的大山神是雅拉香波山神。神形是白牦牛或白人水晶剑,“雅拉”是“上神”的意思,是诸部落共祭的大神。藏族还崇拜珠穆朗玛峰五女神,向他们祈求福禄长寿和智慧。女神们保佑人众丰衣足食,六畜兴旺。纳西族摩梭人受原始的打巴教影响,也对居住地周围的山举行祭山活动,当地纳西语称做“斯布吐”,即祭山神。由巫师“打巴”主祭,祈求人畜平安,丰衣足食。同时他们还崇拜祖先发源的大黑岩子山,纳西族《东巴经》中和“打巴”口念的经中都称此山为“斯布阿纳瓦”,还崇拜众神之山“居那什罗”山,为众山之首。此外,纳西族还崇拜与人类作对为敌的恶山神“苏主尼玛”;不少民族都分别崇信山鬼、山妖等异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覃德清]多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
下一条: ·[田茂军]湘西苗族剪纸文化的现状、传承与保护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
·[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
·[罗兆均]宗族的意识与行动:建构“英雄神祖”的地方性策略·[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