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民俗生活的影像记录
——谈彝族民俗的影像表现
  作者:列来拉杜 曲木伍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1-08 | 点击数:9525
 

用影像记录彝族丰富的民俗事象和形态生活是对多元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根据全国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彝族有770多万人,他们世居在西南的大凉山山脉和哀牢山脉地段,这里山河纵横,山区与坝子相间,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彝族地区历来就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之一,早在十八九世纪就有外国传教士和探险家深入彝区腹地,对彝族的传统文化民俗事象,民俗生活形态做过调查记录,并留有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如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洛克、法国探险家多罗、1898—1904年法国驻我国云南总领事方苏雅,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民族摄影家庄学本都到过凉山,并拍了有关大凉山彝族的照片,这些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对彝族的动态影像记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最为著名的是1964年摄制的电影《阿诗玛》,一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一组大三弦的舞蹈,通过音像作品把彝族撒尼人的灿烂文化宣传出来,使彝族文化在大众中间广泛传播。此后,一些反映彝族社会变化的《水拍金沙》、《奢香夫人》、《从奴隶到将军》、《达吉和她的父亲》、《长征》、《花腰新娘》等电影中也出现大量的彝族文化与民俗,人们通过这些影像作品的宣传,初步获得了有关彝族的知识和彝族人的文化生活情况。近年来随着各省市地方电视台的成立和影视制作公司的出现,有关彝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57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拍摄了《凉山彝族》。还有云南电视台的《彝族虎文化》、云南民族学院的《毕摩与祭坛》、四川电视台的《中国彝族》、《古堡人家》、中央民族大学等制作的《虎日》、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毕摩》等。其中庄学本1938年11月5日到凉山,在那里停留了十几天,拍摄了彝族婚礼、人物肖像、毕摩祭祀仪式、彝族武士出征、奴隶主与奴隶、手工业作坊及西昌、昭觉的市景等。
    从拍摄的内容上看,早期的摄影作品内容多以彝族的民俗生活为主,电影作品的内容主要以某个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与彝族生活形态变化中的人物(《奢香夫人》、《从奴隶到将军》、《达吉和她的父亲》)为主,电视作品的内容除了彝族的传统文化民俗生活形态以外,近年来,还记录了彝族地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的命运(《花腰新娘》、《古堡人家》),彝族社会习惯法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虎日》)等。
    反映现代彝族的影像作品也很多,成为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际民俗摄影记录片等视觉作品比赛中,反映彝族民俗生活的影像作品纷纷获奖,如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世界民俗摄影比赛“人类贡献奖”年赛中,从一到四届都有反映彝族的影像作品获奖:《椎髻》(作者 胡小平)、《大凉山彝族妇女服饰》(作者 禤灿雄)、《大凉山彝族民间选美》(作者 列来拉杜) 、《凉山火把节》(作者胡小平)、《凉山彝族服饰》(作者胡小平)、《狂欢之夜》(作者江涛) 、《一个彝族老人的葬礼》(作者李兮)、《彝族最后一个奴隶主的葬礼》(作者肖萱安)。1998年欧燕生拍摄的《火神的盛典》获节日文化类一等奖,这组专题共9幅照片组成,作品的文字介绍“彝族对火的崇拜由来已久,自称是‘火的民族’。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境内的彝族山寨中至今仍保持祭火的传统。其中,红万村的‘祭火神’是最完整的”(《人类的记忆Ⅰ》 P85——93)。“祭火神”在每年农历二月三日举行,届时,彝族人要通过钻木取火、纹身祭火、赤足越火等许多情节活动祭祀火神,为山寨祈福。欧燕生对彝民族以火为图腾的精神崇拜有着独到的理解──以火为神的民族,自然热爱火的温暖、热烈和升腾不羁的生命力。于是他在这组专题中很好地把握了叙述情节和抒情展意的融合,将火神的盛典拍得极富蛮荒、神圣和壮丽色彩,人们头戴面具、褴褛衣衫、手足并舞。2000年,第三届“人类贡献奖”年赛中,欧燕生拍摄的《哀牢山跳虎豹》共九张照片组成的专题获得节日文化类的一等奖。“彝族人自称是虎的后裔,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峨足村,每年都要过虎豹节,驱赶逐魔,保佑村民平安”。参加跳虎豹舞一般是12个 11岁到15岁的男孩。舞前,大人们要为孩子们化妆。化妆的整个过程外人不能看到,化妆之后,男孩子全身赤裸,身上用红、黑、黄几种颜色绘满虎豹的花纹,在胸口处还画上一把月琴。孩子们的头用棕叶包起来,顶上插两根雉鸡的长翎。化妆完毕的“小老虎”、“小豹子”们不能说话,因此,既便是平时和他们最为亲近的人也难认出他们。
    2004年的第四届“人类贡献奖”年赛,共有71个国家的1867位摄影师的3010组27235幅图片参赛,为了表现出区域文化记录力量对“人类贡献奖”,评委由来自7个国家的9位摄影名家组成。在上千组的照片中,我国作者唐跃武的一组反映凉山彝族生活的组照《大凉山深处的彝族人》,获得人物服饰类一等奖,在这组作品里有这样的背景说明“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聚居着180万彝族人口,而散居在大凉山深处的布拖、昭觉、美姑一带的彝人,他们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的褐色土地上,至今还较为完整地保持着本民族原创性的文化,在这里,古老传统的生活很少受到冲击和破坏,他们纯洁而真诚、勤劳而顽强,过着简朴而又尊严的生活。”这些照片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彝族传统生活方式、人生礼俗等内容。此外,还有反映凉山彝族人生活的组照《凉山彝人》,获得在美国举办的’98琼斯母亲国际报道摄影基金最高奖“琼斯母亲”优秀奖章。《白云深处有彝家》获第20届中国国际摄影比赛金奖。
    从19世纪开始到今天,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仍然很有吸引力。照片作为视觉符号之一,是最直接的语言,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中最容易沟通的方式。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老照片”、“图文书”等越来越成为畅销书,视觉文化以其不可抗拒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征服了读者。这些民俗摄影作品能在国际比赛中获奖,除作者高超的摄影技巧外,还与拍摄内容的彝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多元文化的元素分不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2006年第10期

上一条: ·李亚威:用生命记录彝族文化
下一条: ·[刘大先]尼日尔沙漠纪事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