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刁统菊]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作者:刁统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3 | 点击数:29319
 

丧葬仪式的参与人员

 

李亦园把伊富高族的宗教仪式划分为家庭或个人的仪式、亲族群仪式、社群仪式[14]。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是仪式参与者的社会关系。从姻亲关系的角度来看,红山峪不同仪式有不同的姻亲参与,一些较不重要的仪式范围则限制在联姻的两个家庭之间。如果一定要分类的话,那么笔者宁愿以排除了姻亲的家庭/家族仪式和吸收了姻亲的亲属仪式为首要的标准。比如年节上坟祭祖、杀猪宰羊敬老天的仪式是不允许姻亲参与的,而求雨、谢雨仪式以及其他有关农业生产的祭祀仪式可以经由地缘关系扩大到姻亲关系的范围,但是并不刻意强调姻亲关系的参与,完全是因为地缘的联系无意中扩展到了姻亲关系。凡是涉及到关系网络内的变化比如出生和死亡、男娶和女嫁等人生仪礼,因为涉及到全部的亲属,故而姻亲是必定要参与的。具体说来,整个的联姻仪式涉及到的是与家庭有直接关系的姻亲,而生育过程则把婴儿放到了与父方、母方皆有直接关系的姻亲的范围之内;丧礼关联到的姻亲范围最广,本家族的姻亲以及自家姻亲所在的家族都能够联系起来。

丧葬仪式的参与人群的范围显然超过了嫁娶仪式。丧礼上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血缘亲属和姻缘亲属都向外进行大范围延伸,而姻缘亲属在血缘亲属的基础上所延伸的范围大大超越了婚礼所指向的姻亲群体,如此不仅联系了姻亲所在的家族,同时把村落也尽可能地勾连了起来。闻讯而来的姻亲,不仅有婚礼、送粥米等场合必来的核心姻亲,而且核心姻亲所在的家族在丧礼中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甚至平时绝不来往的只要还能连上姻亲关系的姻亲在这个时候都会来,比如死者的姥姥家的表侄子。

郭于华认为,丧葬是集体性的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这种聚合在缺少多渠道交往的传统社会中是十分必要的联系手段。她根据1988年进行的对鄂西山区的一次葬礼的观察把参加葬礼的人群分为四个层次:(1)死者的子、媳、孙、孙媳、重孙等是死者的直系亲属和主要家庭成员,构成一个孝子集团,他们是丧葬仪式的主要承担者。这是与死者最亲近的家庭核心集团。(2)家族亲属与姻亲亲属集团,包括死者的兄弟姐妹及他们的配偶,死者的侄、甥及配偶子女,还有女婿、亲家、堂表姻亲及更远一些的亲属。(3)再远一层就是邻里集团,这是以地缘关系划分的,但并非纯粹的地缘关系,而是同时掺混着较淡远的血缘关系。其中包括死者自己所在村落的邻居,这其中自然有同姓的远亲,也包括死者嫁出的女儿的邻里乡亲,这些或近或远的村邻与死者有着或亲或疏的姻亲关系。(4)最后一层是由前三个层次带来的相关人土集团。这批人是死者亲属如儿孙、女婿、媳妇等的朋友、熟人或所在工作单位的同事[15]

这四个层次,第一层实际上是丧主集团;第二层包括死者的家族近亲和姐妹、女儿等姻亲;第三层包括死者的异姓乡亲、家族远亲以及女婿的家族近亲;第四层是朋友、同事等不是直接依靠血缘、姻缘和地缘建立起来的关系。郭于华的分类是以亲缘关系为核心向外扩展而构成的,血缘亲合性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第一层是死者的直系血缘男性亲属,把女儿排除出去,似乎是认为女儿是姻亲,但是在第二层却把死者的姐妹、女儿和死者的兄弟放在一起,这样族亲与姻亲就混合在了一起。事实上,族亲与姻亲的区别是人们区分亲属关系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在丧礼中这两类亲属关系与主家有不同的礼物交换模式。村民对于姻亲关系的分类非常清楚,除了根据亲属距离来划分成至亲和远亲以外,还有一个在类别上的划分,就是内亲和外亲[16],并且姻亲又因为女人流向的不同而在联姻家族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17]。因此,笔者的分类在划分族亲和姻亲的前提下又进一步细分姻亲,共有7层。

第一层和郭于华的第一层是相同的,是丧主家庭即具体主办丧礼的人群,与死者有直接的血缘传承关系,属于死者的直系子孙。第二层是丧主家族的近亲即帮助主办丧礼的人群[18],比如死者的兄弟、侄子及其配偶。第三层主要是死者的娘家人(或者丈人家),他们在丧礼中最有权威,对死者具有的义务在这个场合表现得比较集中,属于内亲。此外还有死者姥娘家的后代。第四层是从死者家族嫁出去的女儿及其配偶,以及这些女婿的家族近亲,范围尤以死者女婿的家族近亲为最多,这一部分人也属于内亲,他们对死者的义务最多最重,是丧礼上索要小礼的对象。第五层是死者、孝子、孝孙的朋友、同事和仁兄弟。第六层是死者儿媳、孙媳的娘家人,俗称“外亲”,相对于其他的亲属来说对丧礼的义务最小,不摊孝。第七层是完全依照地缘关系形成的本村乡亲,他们对死者的义务是相等的,上礼多少有村落习惯的规定。

从参加丧礼的人员来看,姻亲在丧葬仪式上的参与往往不是指一个家庭,而一定会沿着血缘线索蔓延至一定范围的族亲,通过这种方式来沟通姻亲所在的家族和村落。总之,由于不同仪式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涉及到的亲属的范围也不同。另外,笔者对来参加丧礼的人员进行了有关住址的访谈,这就可以让我们看到该宗族的通婚范围,至少一半的亲戚都来自付庄乡,其他人大多来自东凫山乡、半湖乡、西集镇、徐庄镇、张庄乡、山亭镇、北庄镇。虽然这未必与全村的通婚区域相一致,但仍然能够反映出基本的通婚地理范围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刁统菊]婚姻偿付制度的地方实践
下一条: ·[刁统菊/冯欣]从民间礼簿看姻亲往来
   相关链接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
·[陈阳]闽南农村婚姻仪式的礼物流动与亲属实践·[张凤霞]从礼物到商品:豫东郸城县年馍的社会生命史
·[郭俊红]妻与雨:给神的礼物与神给的礼物·[段彤彤]礼单中的花馍
·[李全敏]礼物馈赠与关系建构:德昂族社会中的茶叶·白玛措:《牧民的礼物世界》
·[苏静]仪式中的礼物流动·[刘铁梁]亲属制度研究的反思与再定位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年节生活史变迁:礼尚往来·应对年末“人情礼” 理财软件走进“80后”生活
·《周代礼乐文明实证》:关注礼物、礼仪等细节·李河:“礼”在现代社会礼被异化成了“礼物”
·调查:超七成网友称送礼已成无奈负担·[吴真]钟敬文先生的小礼物
·[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翟清菊 胡悦晗]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礼物”及“随礼”行为研究述评——基于社会学与人类学双重视角的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