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贺学君]中华多民族民间叙事诗谫论
  作者:贺学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2 | 点击数:10372
 

  民间叙事诗的生成,自然有其社会的文化的外部原因,但从艺术内部来讲,它是民间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民歌发展的历史,早期作品虽然简单短小,但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大众缘事而发对现实审美感应的结果,因此其中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叙事的因素。只不过,那时诗中的只是抒情的对象,它们往往属于隐性的。当那些逐渐成为诗的主要描写对象,从隐到显时,叙事诗就萌生了。一般说来,萌芽状态的叙事诗发育尚不充分,面貌也比较模糊。随着艺术经验的积累和对生活认识的深入,叙事诗在篇幅、结构、人物塑造及语言运用上,不断丰富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中心的多民族集合体。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人文状况、文学环境的差异,各民族民间叙事诗的生成也有诸多不同。从时间上看,汉民族较早,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中的国风国风中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篇幅较小,结构简单,但从发生学角度看,不少篇什已显示出初步叙事功能,叙 事诗要素开始生成。特别在有些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乃至人物间的对话、环境氛围,都有了相当的铺陈描写。如《邶风击鼓》、《邶风静女》、《邶风燕燕》、《齐风东方未明》、《秦风黄鸟》、《郑风溱洧》、《召南行露》等。当然,最受称道的是《邶风谷风》和《卫风氓》。这两首诗已能完整 地讲述一段弃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叙事与抒情、议论结合,凄婉动人,是学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民间叙事诗。另外,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楚歌中,也开始出现带有叙事性质的短诗,《子文歌》即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篇: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颐怨萌/方正公平。全诗 仅六句二十四字,前两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已含情节成分,第三、四句表现掌刑法者、宰相子文和犯罪的三个人物及对处置上的争执,人物、事件矛盾十分清楚,最后两句抒发歌唱者的感情。情节、人物、语言尽管简单,叙事诗的初始神韵已清晰可辨。楚歌中的这类作品虽不多见,但它们与《诗经国风》中的 有关诗篇共同构成了汉族民间叙事诗萌芽期的整体景观。

  少数民族叙事诗的兴起要晚一些,大约在隋唐至宋元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南方、北方、西方众多的少数民族陆续进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民族的统一促成了文化的交流。当时处于强势的汉民族文化,以及周边的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先后传入这些地区。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有力地推动了那里的文化成长。正是这种氛围为少数民族叙事诗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

  具体而 言,少数民族叙事诗的兴起,首先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各地少数民族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普遍善歌,又大多没有文字,更少文人创作,于是歌唱成为他们传情达意乃至日常交往记事的基本手段: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通信、通报、求爱,记载历史、宗教、哲学、约法规章、风俗礼仪等,无不借助于此。这种经常性的现实需求,很自然地促成叙事成分的不断加强,而叙事又会引出人物。如此,叙事诗的基本要素逐渐具备。许多民族早期诗歌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从艺术自身来看,风俗歌和史诗则直接推动了叙事诗的发展。风俗歌都与一定豹仪式有关,它必须具体、真切、生动。如祭鬼歌招魂歌哭丧歌婚礼歌等等,为了实现预期的目的,一般对仪式过程极铺陈之能,对有关人物尽夸赞之致;有些比较复杂的风俗仪式,还把不同内容的歌组合起来,连成长篇巨制,如傣族《贺新房习俗歌》[9]。起初,它只是将本来有关盖房过程的短歌按劳动顺序串连起来,尚未构成一个整体,没有具体情节,人物是共性的。后来,逐渐有了桑木底和他的情人的形象和具有故事性的情节,又引入动物帮人盖房的神话,内容不断丰富,并对房屋的构造及各种名称的来历进行了有趣的解释,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群体故事。这些经验无疑推动着叙事文体的独立。同时,史诗在大多数民族中出现较早,藏量较多,其韵文叙事体式、创作技巧与口承传统,作为一种经验积累,更为叙事诗的兴起提供诸多方面的艺术借鉴。相对来说,汉族诗歌传统中比较缺少这样的艺术经验。正因为如此,许多少数民族的叙事诗虽然兴起较晚,却发展迅速,成果丰富。

  中国民问叙事诗的发展,各民族之问差异很大。大体来说,汉民族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比较先进,其叙事诗发展也要早一些。在整个汉民族民间叙事诗演进历程中,两汉至南北朝一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与此前相比,这一时期的诗作不仅数量大增,题材丰富,艺术上也多有发展创造,涌现出许多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不朽名篇,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木兰诗》等,作品大多被收集在乐府诗集中,久传不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研究》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让民间艺术永盛不朽之花: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的讲述
下一条: ·[张士闪]“齐鲁之邦,民俗寻脉”:山东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战略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2023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成功举办·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