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增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
  作者:昝馨 宫苏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9124
 

  保护传统节日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丙中教授说,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国极其多样的习俗的代表,是一种成熟的文明缩影。既是先辈长期不懈地探索自然规律的产物,包含着大量科学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也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的集中体现。

  向云驹认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提出的调整方案,非常具有学术眼光,符合民间自发调整的客观事实。就春节假期的调整而言,更符合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除夕放假的提案补充了春节的文化内容,把时间按照传统设定来调整,是我们保护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在世界上、在华人文化圈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清明节时,许多海外华人万里迢迢回到家乡给先祖上坟。增设这些节日为法定节假日,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将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影响力,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黄金周’的长假相对于传统节日来说,要少一些文化内涵。”陶立璠说。他认为,很多文化理念都是在节日文化的传承里潜移默化地形成的。这些文化理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包括海外华人也是这样。很多海外华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传统的东西。这也说明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

  南京大学陈竞教授强调,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使百姓有时间参与民俗活动,无形中起了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内聚力,最能体现、承载民族精神。“每逢佳节倍思亲”,开展节庆的活动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民俗文化活动可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丙安教授指出:“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跟建设和谐社会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对这些传统节日真正探索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充满的都是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世界上的多种语言中,吉祥词语最多的就是汉语。过去我们是农业文明大国,在自己的节日里求大自然赐给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将这些传统节日文化都挖掘出来的话,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有积极的意义。这些节日,每一个都有其鲜明的主题,都反映了农业文明的大前提下民族的凝聚力、亲族的团聚力。团圆、吉祥、如意等主题,都是其最根本的理念,可以在各个节日中都充分发扬出来,我们这样一个被全世界所关注的经济大国,如果加上浓厚深刻、繁花似锦的传统节日,我们在世界上会赢得更多的力量来支持我们的改革开放,支持我们国家走向兴旺。”

  传统文化保护不能仅靠节假日制度

  “过去,我们的老百姓有很多都不识字,为什么民族传统几千年仍旧不断呢?”段宝林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每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很多内容。比如拜年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很多礼节,许多非常细微的地方都承载了民间传统文化。各种民间的社会活动、艺术表演如秧歌,过去都很丰富。如果这些传统文化可以恢复,对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人民群众之间的团结是非常有益的。人民群众生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里,就不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养育。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爱,在节庆的过程中令人难忘。

  “现在,一些年轻人被‘洋化’了,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段宝林说。

  陈竞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他认为,放假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建议和呼吁开展一些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如果只是放假,老百姓会感到意义不大,只是普通的休息日。应当相应开展面向百姓的民俗活动,尤其是面向青少年,他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就不可能参与到传统的活动中去。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包括媒体在内,都应该大力提倡民俗文化的活动开展。在教育方面,要加强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民俗文化的普及教育,从小抓起。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包括社会,家庭都要投入到当中去,有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民族文化才可以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要有一个主旋律,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当然,也要吸收外来的有用的那部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使青少年由不了解到了解、由不热爱到热爱,更强烈的树立起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乌丙安则对目前一些省份针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给予了赞许。他认为,政府要提倡支持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给予人力、财力积极配合;要拜访老艺人,由老艺人主动把这些传统节日文化教给孩子们。放假的意义绝不是购物、旅游,以前的“五一”、“十一”黄金周主要还是经济因素引导。传统节日的保护关键在于文化上的引导。

  陶立璠还对专家学者提出了要求。“中国的几大节日,已经出版了不少著作,但其文化传承仍缺乏详细的考察,具体到中国人对这些节日的认同感如何,有哪些地区还在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过节等问题,在各个地区都需要通过专家的力量来进行考察,写出详细的考察报告,提供给政府作为决策的参考。在更好地宣传节日文化内涵方面,专家责任很重大。地域性的研究还很缺乏。谈及清明、端午这些传统节日,大家都泛泛而谈,并没有突出他们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我们在节日期间要做全面的宣传,不能让传统节日简单地变为休息日或食物节。”

  此外,陶立璠还特别指出,目前商家在开发商品的同时,忽略了文化内涵这一重要部分,只在食品、礼品包装上下功夫,不能把传统文化和商业运作结合起来。他认为,我们每个传统节日都需要很多道具。春节里人们需要门神、年画、春联、鞭炮等这些工具,现在还缺乏很好的开发,大家买到的都是些粗制滥造、俗不可耐的商品,很倒胃口。端午节需要艾草、剪纸等工具,也没有人注意。现在人工仿造的能力已经很高,仿造艾草应该不是问题。

  “我们要保存传统节日文化中仪式文化的那部分,它们承载了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陶立璠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条: ·教授献计:北川重建应定位民俗文化开掘
下一条: ·专家热议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任积泉]新时代背景下河西宝卷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范长风]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
·南京:让传统文化“携手”现代科技·[柯雨昕]旅游背景下村庄文化变迁
·“为多彩 添华彩”系列非遗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