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陶立璠]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变迁
——中日农耕民俗文化比较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20032
 

  农耕仪礼是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的一系列仪礼。它既是年中行事的一部分,又和年中行事不完全一样。年中行事中的某些活动,是在农耕仪礼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中国的年节,它的最古老的形式是农业祭祀。“年”字在甲骨文中是一种象形符号,上半部从“禾”,下半部从“人”,像是人拿着谷穗的样子。“年”,在中国古代有多种称谓。年者,取禾一熟也。《尔雅·释天》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年的本来意义是禾谷一年一熟,实是古代记时的一种方法,犹如游牧民族以草青一次为一年是同样道理。关于农耕仪礼的原始形态,现在也只有在古代文献记载和原始农耕民族(氏族)的仪礼中才可看到。

  农耕仪礼除与年中行事相联系外,许多仪式又大都伴随着农事生产的进程单独进行。这在稻作文化中显得尤为突出。农耕民俗文化的范围是很广的,和农业生产、生活有关的居住、饮食、服饰、家庭、村落、信仰、宗教、节日、作物种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间口承文艺(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音乐、舞蹈、民间美术)、体育竞技(如划龙舟等)等无所不包。农耕仪礼只是农耕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包括旱地耕作仪礼和水田 (稻作)耕作仪礼两部分。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旱地与水田的耕作仪礼,统一于节日习俗,即年中行事之中,春节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中国北方地区以旱地栽培为主,表现在农耕仪礼上,主要是祭祀社稷之神,也就是土地和五谷之神。此外敬奉龙王。在祭祀方式上,采取总的祭祀,并不将祭祀仪式分配在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上,如对土地神的祭祀采取“春祈秋报”方式。据文献记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敬奉社稷已成定制。《礼记·郊特牲》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火,是以尊天而地也。”《白虎通义·社稷》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之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地;稷,五谷之长,故立社而祭也。”这是讲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原由。中国古代祭祀社神依一定的时令举行,一般是春秋两季。春天当春耕来临时,举行祭祀,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到了收获季节,如果丰收,同样举行祭礼,报答土地神的恩情。这种“春祈秋报”活动,形成民间祭祀组织——社,以及一系列的社日和社事。在中国北方旱地耕作区,至今还传承“春祈秋报”活动,“春祈”融合于春节习俗之中,“秋报”在每年庄稼收获以后,酬谢土地神,唱戏还愿,谓之“唱秋报”。此外,除天旱求雨外,并无其他仪礼。而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区域,除举行“春祈秋报”活动,祭祀社神之外,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从育秧开始到收获,还要举行一系列独特的仪礼,这样不仅突出了稻作文化的特色,而且将农耕仪礼与年中行事区别开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刘锡诚]整体研究要义
下一条: ·[何彬]日本民俗地图研究法综述
   相关链接
·[萧放]岁时节日·[毕雪飞]日本早期城市化中的年中行事传承与变迁
·晚清民国民俗手抄本现身 详细记录民俗节庆·[毕雪飞]日本的中国年中行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