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春节文化网上谈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春节文化网上谈

春节习俗的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的传承
——春节文化网上谈系列之三
  作者:苑利 陈泳超 李禾 宋玉 王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3-07 | 点击数:43401
 

春节习俗的定型和演变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最早的春节习俗定型于哪朝哪代?那时候人们是通过哪些习俗来度过春节的?

【特邀嘉宾:陈泳超】春节是新年的第一天,所以以前又叫元旦,即第一天的意思。它应该是自有历法以来就存在了。中国历法从什么时候开始,还没有确切的说法。《尚书·尧典》中就有大量的历法记载,那么尧舜时期(约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春节了。不过这个文献的确切时间还不很清楚,但至少夏代的历法是比较清楚的,即现在的阴历。

【特邀嘉宾:苑利】尧舜时,将"年"叫"载",夏时叫"岁",周时才开始叫"年"。但当时甚至是后来的春秋战国之时,战乱不断,各国的年节不可能得到统一。秦统一中国,进行了文化上的大一统,但时间太短,也无法做到各国年节的统一。汉代之后,国家得到了初步的统一,再加之社会安定,于是,年节习俗在汉代得到定型。

【网友嘉宾:欣玉】传统的年的最初概念,是与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了好收成,人们不免要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节日。据文献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庆贺丰收、喜迎岁首的习俗。

 【黑雪39】那为什么在我们同一个国家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人类生产劳动周期应该是相同的。

 【网友嘉宾:欣玉】过年的时间确定在正月伊始也是在汉代以后。以前过年的时间是不断变化的,往往是一朝一代就有一个庆丰收的时间。对不同民族而言,庆祝的时间也就不同,这跟各民族的传统习惯密切相关。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昨天的讨论中,北师大的万建中教授对“节”作了一个很独到也很有趣的解释。他说:中国人是吃草的,或者说是吃植物的,草是有根的,草也是有节的,节是植物的关键部位,所以叫节外生枝。你劈过柴吗?节是最难劈开的,只要劈开了节,其他部分迎刃而解。由于中国是吃草的,所以,节的意念特别强烈,也把一年四季的时间中的关键部分,看成是节。由于有了节,人们生活的更有节奏,更有意义。您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延伸,给大家讲讲“春”+“节”+“年”的含义吗?

 【特邀嘉宾:陈泳超】一年是一个完整的时间概念,在这个时间概念里面又均匀分布每一天。但是,每一天的文化含义并不是都一样。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就变成了节,那么春节传统意义上的节是所有的节当中的第一个节,它也预示着迎接春天的到来。

 【特邀嘉宾:苑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主要体现在周期性上。昼夜更替,出现了日;月亮盈缺,出现了月;谷物一年一熟,人们将它称为"年"。年的象形字就是一棵成熟的麦穗。《说文解字》说,所谓的"年",就是谷子熟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年",一般定在收获结束的时候。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早的"春节"。古代的春节最早有几个功能,一是庆丰收,二是祭祀祖先,三是驱鬼。流传至今的放鞭炮、画门神、挂绳子,实际上都与驱鬼活动有关。春节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晚的概念,最早还是叫年。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春节有哪些重要习俗?这些习俗在时间先后排列顺序上有什么必然规律吗?

【特邀嘉宾:陈泳超】春节从传统来说应该从冬至节就开始了,冬至是小年,现在我们经常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算起。除夕有吃年夜饭、祭祖;大年初一放爆竹、拜访长辈;初二一般是回娘家的日子,像初五是迎财神等等,习俗很多,各地差别很大,这些习俗在时间先后的排列顺序上是没有必然的规律的,主要的只是约定俗成,你一定要追究它的根据的话,有的也能说出一些道理来。比如说初一拜访一般是父系的亲属,初二回娘家就是母系的亲属,初五为什么迎财神呢?因为一般以前从初五开始,各行各业又重新开始营业了,开业的话,总是希望生意兴隆。

【特邀嘉宾:苑利】严格来讲,春节是个过程,而不是现在从初一到初五这几天,从时间看,最早的腊月初一,乞丐们要跳灶王。他们三五成群扮成灶公灶婆,到别人家门口说吉祥话乞钱,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三灶王升天。腊月初八,又名成道节,最早源于腊月祭祖,腊八粥习俗就是这一天的东西。过了腊八便开始采购年货,要扫房子、贴窗花。腊月二十三祭灶,要往旧的灶王爷的嘴上抹一些灶糖,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腊月二十五要吃粥,有的地方还要将红豆粥抹在门上,据说这样可以避邪。除夕就开始贴春联,贴门神,做年夜饭,包饺子,守岁。在初夕之前店铺都去收帐,过了除夕就不能做了。初一祭祖,迎喜神到各家去拜年,放炮;初二结婚的媳妇回娘家,初三传说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地上撒米、撒盐给老鼠吃。初四是接神、迎神。正月十五看花灯。这种习俗的成形至少在唐代就已经非常成形了。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从元旦到春节能看出传统习俗的什么作用?

【特邀嘉宾:陈泳超】原来阴历正月第一天就叫元旦,后来使用公历,就将元旦作为公历第一天的名称,而旧历的第一天改叫春节了。尽管现代社会大多数时间使用公历,但是从节日的被重视程度上说,春节明显比元旦重要,充分显示了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春节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样演变的?

【特邀嘉宾:苑利】春节的习俗在汉代基本定型,现在我们过年的许多习俗,大都可追溯到汉代。如贴门神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当然当时的门神不是现在的印刷品,而是用桃木刻成的,没钱的人家就用两块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挂在门上,鬼就不敢来了。古人认为桃木是有神性的,能避邪。除了放门神,还有挂苇索,也就是草绳子。绳子能捆人,自然在人们的理解中也能捆鬼,所以鬼怕绳子。另外就是放爆竹。爆竹是鞭炮的前身,最早是往火堆里扔竹子,竹子遇热爆炸,认为这样可以驱鬼。在宫廷中还要跳傩舞来驱鬼。这些风俗在很长时间内--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有保留。除夕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在《晋书》中,甚至记载有放犯人回家过年的故事。亲人团聚的目的之一就是守岁。实际追其原始目的,也是怕鬼神来骚扰。人们为求平安,不但一夜不睡,还有满院子点上篝火,避免鬼怪的袭扰。在晋代,随着医药学的发达,引人瞩目,世面上还出现过一种躲避鬼怪的丸药"却鬼丸",元旦那天,男左女右,系在胳臂上。总之,历史上的春节或者说早期的春节主要是驱鬼、祭祖、庆丰收,而现在的春节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联络人际关系,这是春节演变的一般规律。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为什么要用桃木,是不是与“逃”谐音,鬼见到桃木就逃跑了?其实,在很多的春节节日词汇中,谐音功能似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小孩子打碎了碗,大人赶紧说“岁岁平安”,倒贴福字叫“福到了”,年夜饭上碗里一定要剩饭,叫年年有余等等,您能不能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春节文化?各位网友,你们也献计献策吧,我们的生活里多了哪些新的谐音词汇?

【特邀嘉宾:苑利】桃是不是“逃”的谐音我不知道,但这种谐音词汇的例子在民间比比皆是。关于桃木驱鬼早在《山海经》当中就有记载,即或在现在,民间仍认为桃木能够驱邪。在古代,过春节的时候不仅仅是用桃木做成门神,还有用桃木做成对联的。此外,人们还要喝一种叫桃汤的东西,据说喝了这个汤鬼就不敢近身了

【特邀嘉宾:陈泳超】因为在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着很大的比例,所以同音字很多,这样的话,谐音就成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民俗中,使用谐音的习俗也非常多,但是这里“桃木”的“桃”恐怕不是谐这个“逃”的音,因为在古书记载里面没见过这种说法,所以不敢妄猜,只是说“桃木”有特殊的魔力吧,至于为什么有魔力,这就不清楚了。

【特邀嘉宾:陈泳超】上古全民性的春节怎么过,很少记载。一些习俗到底起源于什么时间,也难以确定。我们不妨看看最早的岁时专书六朝《荆楚岁时记》。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您对现在的过年是怎样评价的?您认为现代春节在人们心目中是越来越重要还是淡泊?

【特邀嘉宾:陈泳超】我倾向于淡泊。现代生活从经济关系开始的人际关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一家、一地甚至一国、一民族的封闭性日渐打破,人们有更多样的生活模式可以选择,因而传统关系变得不如以前重要,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里面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

【yq117】自春节诞生以来,都历经了哪几次大的演变,这此变化都赋予和延伸了哪些时代文化内涵?

【特邀嘉宾:苑利】能把我难住,真棒!春节实际是从汉代开始定型的,今天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春节的主要因素在汉代基本上都有了。而在汉代之前,春节习俗和现在的差别还是有一些的。如当时守岁要在院子里点上篝火,用以驱鬼,这种习俗到后来就不多了。到了唐宋,城市发展起来,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春节习俗渐渐由驱鬼向娱乐方向发展,而且调剂人际关系的功能也变得更加明系。如宋代有一个人叫孟元老,他写过一本书叫《东京梦华录》里面就写到:正月初一在宫廷要举行团拜,团拜的参加者是皇帝、大臣、各国的大使。皇帝是想以此来拉近和各国之间的关系,而且当时在春节期间还有舞场、歌馆也就是现在的卡拉OK,当时还有了到饭店吃年饭的习俗,可见他的娱乐成分是非常明显的。解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春节习俗发生了很多明显的变化,有许多人认为祭祖是迷信,被取消了,如放鞭炮等等也由于行政的干预被制止了。再如从二十世纪初,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所谓的春节,这无疑中又削弱了传统春节的文化地位。这些通过行动干预的形式对传统文化的弱化应该说是很重的,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yq117】谢谢苑利老师,您讲得非常透彻。对我们传统的节日我们的民众都应该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是我们的祖先传承给我们的宝贵文化。对于节日文化的弱化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2002-12-12)

上一条: ·从“禁鞭”说起:春节仪式的文化底蕴
下一条: ·春节文化的扩展与延续——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春节民俗日历
·[李渊源]人民公社时期春节习俗变迁研究(1958—1983)·[李柯]共生、应时与认同:民俗谱系视阈中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刘大先]中国人类学话语与“他者”的历史演变·张勃:春节习俗是重要的德育资源
·[叶春生]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刘晓春]广东春节习俗的文化特征
·[何星亮]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笔谈]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变异与保护
·[陈连山]论科学至上主义到春节习俗的破坏·[黄涛 杨雯雯]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
·[李克建]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都永浩]中国北方渔猎民族的历史演变
·[张祝平]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孔军]家乡的春节习俗略述
·[摩罗/杨帆]赣北乡村春节习俗考察及宗教学分析·看陵护坟 历史延续2000多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