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朝戈金]再谈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5 | 点击数:8272
 
第五,表演单元。大型的口头叙事中的表演单元是什么?比较大的和比较小的停顿和休息是怎么产生的?现在通过一个实际调查,去了解一个歌手按照生理需要,按照体力劳动的需要,在多长时间大约会休息?一个诗章是不是大约两个小时的长度?这些问题不光是一个记录问题,实际上是深入了解史诗内在构造法则的问题。对于歌手而言,他最基础的表述单元是什么?对于一个南斯拉夫歌手而言,一个词是多大的单元?一个词就是一个半行诗或一行诗乃至数行诗,一个歌手的心目中他认为这是一个最基础的单元,是不能切分的。在词典上可是多个词,但演唱时就是一个完整的表达单元。后来的口头程式理论推出了大词这个概念,特别用来表明用一组词汇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述单元。在不同的片段中,我们会发现彼此有矛盾的地方,这种缺陷和不完整未必和片段汇聚有关,恰恰是因为那些更大的叫观念部件的东西。这些表演中的不一致不是歌手忽略造成的,因为这些各自的单元有内在的规定性,它对于诗行和韵律的要求让它成为这样。这是我们理解民间表达的基础,也是我们录史诗时需要小心的地方。
第六,观众的作用。这个谈论得较多了,像表演理论、语境等等。我在这里不多说了,只强调一点,观众对演唱的反应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如果把歌手的才能放在一边不计,可以说是听众决定着诗歌的长度。
第七,印刷本的存在和影响。在巴尔干的乡村有印刷本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了,当时的歌手有两类,有一类并不是真正的民间歌手,而是对唱本的复述和演唱。另一类是传统形态的,他们根据故事、范型、主题等等传统来创编诗歌。
第八,如何成为歌手。在当地社会中歌手可能构成一个特殊集团,可能不是。可能是专业的,可能不是。他的形成可能在家庭内部,祖祖辈辈传承的;有的是从外面学的。一个人在一个社区如何成为歌手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得还不充分。
第九,史诗的隐喻。这是语言学的术语。有经验的观众一听就知道,这是史诗的话语还是日常的话语。还有表演者和听众共享的内部知识,如何让信息、特定的知识点、审美的内容流畅地传递出去。
第十,还有歌手群落的综合分析,史诗文本的分析,比如说散文和韵文。散体和韵体对于推进事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手抄本和口述记录本的差异是什么?文本中的传统性指涉,程式问题,声音的线性传播带来的其他问题。什么是诗行?对文人叙事诗来讲这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对民间叙事诗来说,它的乐器旋律和一个呼吸间的停顿,其实在多方面多维度地限制着诗歌表达的节奏。还有一首歌和一个传统的关系,比如古英语传统在妇女哀歌、挽歌、史诗、叙述诗中都存在。不同的文类中共享一些相同的表达。一些观念部件由不同的民间文类所共享。还有一些问题,史诗的流布、现场表演中的创编、主题、表演中的简省和互动,都是当代史诗田野作业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有了这样一些问题做指导,调查的深度和取样的科学性就会比没有这样一些准备好得多。
 
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海洋]社区心态史在民族志·民俗志中的重要地位
下一条: ·[庄孔韶]从人类学的田野关注谈起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
·[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