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专家:重塑牛郎织女传说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陈勤建 陈连山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0 | 点击数:27614
 


    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神话传说与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着眼于“生态文明”的构建。生态文明,它强调人的生活状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为主旨,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对理想生存方式的一种选择,其理念的元素由来已久。

    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的中华民族,在神州大地的生活实践中,对这一生态文明的观念,早就滋生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山西省和顺县古老优美的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内涵及发展,就生动展现了这一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萌芽。中国(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论坛的举行,探讨牛郎织女传说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这对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和顺经济的转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顺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的形成,是和顺自然生态文明的形象写照。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最早源于我们远古先民的星辰崇拜。《诗经》等古诗中,已有织女星、牵牛星的说法。这是人间天上,人化自然物的意象驰骋。其根源是以地处太行山腹地和顺的牛郎峪为中心的传说地,这里风光秀丽、空气清新、高山峡谷、与天比高。诚如毛主席一首词所言:“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每当夜晚,天河梁上,星星闪烁,似乎随手可触,独特的自然风物,勾起了人们无穷的遐想:把人间最美好的牛郎织女形象,赋予天上的星星。

    和顺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内涵,是和顺人情社会生态文明的艺术结晶。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生存的主要方式。而在和顺,山地牧牛,至今仍然是当地男性的一种特有的生产手段,牛郎的形象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依然随处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女织的功能有所弱化,但是,男女劳作有别,男女婚姻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的细胞依然存在。男女的合理分工,建立在真正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家庭的和美、和顺、和谐,依然是我们当代社会追求的理想境地。

    和顺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的开发,是和顺贯彻党的十七大“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实际行动。和顺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是宝贵的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依照文化遗产经济学的理论,在保护基础上,适度的开发,既可以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以通过开发,植树绿化,回馈生态环境,使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开发成为保护优化生态文明的推动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文联网:2008-08-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学术原创 路在何方
下一条: ·[廖明君 朝戈金]口传史诗的误读
   相关链接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召开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刘水]国家级非遗项目“牛郎织女传说”保护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汪保忠]河南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研究·[柳倩月]《纬书集成》中所见牵牛、织女星的神话要素分析
·[郭俊红]地方文化视域中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述评·[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
·[高有鹏]从大地到天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主题·神话有何用?从神话中探索人类文明起源
·[郭俊红]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陈泳超:在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沂源举行·朝戈金:重视我们的口头传承
·[李玲 张寿玉]非遗背景下民间传说的保护与传承·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换届会议在山东省沂源县召开
·[侯仰军]文化选择下的牛郎织女传说·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
·[吕微]母题:他者的言说方式·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在哪?专家称不能用真假判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