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朝戈金]“口头程式理论”与史诗“创编”问题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0 | 点击数:14826
 

  二

  我们知道,在传播中,口传史诗是以词语序列的方式在表演当中实现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是一体化的,创作和表演是同一个行为的不同侧面。而且,它还是在两种交互作用──眼睛和耳朵的交互作用,听众和表演者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语境中完成的。而好的创作者-表演者是很会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的,例如他们的风格化,就不总是依赖“语汇”,他们的脸部表情或是形体动作也往往是得心应手的手段。那么,当我们依照“现代习惯”,依照阅读书面文学的方式去阅读口传史诗的记录文本的时候,我们已经错过了那些生成于口头语境中的大量同样重要的因素,虽然这些记录文本的解读可能还是颇富兴味的。除了这最后一点,早期的帕里和洛德还没顾上对口头表演作这样的总结。

  让我们再回到帕里的学术起点上来:当你面对一份文本,无法断定它是文人的书面史诗创作,还是民间口头创作之际,就是说像帕里当初面对荷马史诗时──所能得到的信息是那样地零碎和彼此矛盾──你从何处入手呢?

  帕里是这样做的:他从“特性形容词”的程式[14]切入,去分析被足够紧密地编织进句法系统中的特性形容词的短语,以发现他当时所仅有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文本中所具有的传统的特征。他意识到是音步形式的作用制造了程式句法,而这一过程及结果又可以通过分析特性形容词的程式而给出说明。由于荷马的六音步是一个复杂的格律网络,它只接纳在特定的位置上植入特定的词汇和短语形式,所以它又起着某种机械选择器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歌手们的反复使用中,它就演变成被每一位歌手采用并传授给其继承者的特殊句法的一部分了。帕里精确地展现了它们是怎样被传统系统化了的。从这里再前进一步,帕里注意到构成性习语的两个特征:简约性和系统长度。例如,当荷马里使用“于是X回答道”时,无论这位X是“牛眼的赫拉神后”,是“马人涅斯托尔”,是“灰眼睛的雅典娜女神”,还是“发出伟大战斗呐喊的狄俄墨得斯”,或者是任何其他人物,他都是用了相同的固定片语。帕里所给出的另一个例子更具有说服力:他选出荷马史诗中具有程式风格的27个主语项和24个谓语项,便发现荷马史诗仅仅用这两组“部件”,就可以演化出648种不同的组合来!荷马的修辞手段具有着怎样的威力,从这里已经能很清楚地看出来了[15]。

  这种组合的衍生同时又是有限度的:在特定音步形式条件下,在表达特定动作或是观念的时候,多个程式以供选择的情况极为罕见,帕里名之为荷马的“俭省”(thrift),这意思是说,荷马的程式表达是极为经济的。帕里解释说这使口头诗人免去了选择的麻烦。

  帕里进而又研究了荷马史诗里的“跨行”(run-on line)的特殊性质的问题。通过与亚浦隆尼(Apollonius)和维吉尔(Virgil)等文人作品的比较,帕里发现荷马史诗中有一半篇幅是不用自然转行的,非周期性自然转行的使用频度是文人作品的两倍,而必须的自然转行又只有它们的一半,这说明荷马更具有程式性质和省略连词的特征,更多遵循自然的诗行单元。帕里总结说,口头诗歌的创编必须基本上依照一种“添加的风格”进行,歌手没有时间从容构思美妙的平衡和对比,他非得以这种风格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安排句子的顺序。

  帕里对史诗文本的严谨而充满创造性的分析,已经成为史诗研究领域中的辉煌典范,人们说他的发现是“如此的超前”是恰如其分的。“当人们将他们的考察建立在各种例证的大杂烩上时,帕里却只对一个类型的例证作极为透彻的分析,并将其作为检验他自己学术意图的最佳验证方式;当人们追求描述规律之际,他却追求于去求证一个受历经沧桑的规律支配的系统;当人们满足于指出荷马风格的某一个侧面时,他却意在给出一个综合性阐释,以烛照荷马创作技巧的全部内容。”[16]

  帕里上述对口传史诗诗学规则的精深分析,已经有力地证明口传史诗创编是内在地不同于文人书面史诗作品的。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这一番推论,他要选择某个活形态的口头史诗传统以检验、充实和修正他的理论。受到穆尔库等人田野调查报告的影响,他挑选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地区。经过短暂的初步探查之后,帕里和他的学生、合作者洛德在那里进行了长达16个月的调查(1934-1935),录集了史诗文本近1500首(包括大量同一首诗的不同版本),在哈佛大学建立了极具前瞻眼光的口传史诗文本资料库──“帕里特藏中心”(Milman Parry Collection)。帕里不幸于1935年意外去世,他的开创性工作停住了脚步。但洛德在随后的一些年里,继续并深拓了这一方向的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弗里]口头理论的学术走向
   相关链接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
·[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陈泳超]江南宝卷创编的地方性进程·[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民间文学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