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徐赣丽]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作者:徐赣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11-20 | 点击数:6205
 

  三  手工艺作为后工业时代体验生命自主性的一种方式

  前述我们已经阐发了手工艺品所包含的技艺价值和文化价值,除此外,在超越技术遗产的层面,手工艺实践还有另外一层价值,那就是作为体悟生命和自我实现的形式为那些被现代性异化的都市人彰显生存的意义。

  不管是前工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手工艺始终都是作为谋生手段,这意味着手工艺的主体性还没有被解放出来。后工业时代最为核心的变化是人作为主体的意识逐渐觉醒,大工业所代表的机器生产所造成的压力逐渐从主流话语中退场,人性的回归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带来了强烈的情感需求,追求主客统一的思想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当手工劳动超越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产阶段后,就开始从被动的劳作变成追求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只有当手艺人不以此为生或不以获利为首要目的时,才会开始思考如何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做手工,并把手工艺品的生产过程视为一种生命的创造活动。此时,手艺人的主体性才有可能得到真正体现。

  在我国,手工艺的发展经历了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当下又有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手工体验逐渐成为了当代人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某种意义上人们应用手工艺实现自主性生存。

  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来需要手工完成的工作大都被机器所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手工劳作就此完结,因为独立手作劳动带给人创造性乐趣。区别于工业时代人们过分追求产品的生产效率,当下社会人们重视感官愉悦及美感体验的风尚已渐渐扩展且蔓延。不同于以往对物的使用价值的注重,今天手工体验活动已经成为手工艺消费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在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的助力下,传统艺术活动的场域,从高雅的艺术场所(如画廊等)扩展到了社区,进入到民众日常生活空间,手工作坊或体验活动为大众参与动手做工艺提供了可能,借助互联网自媒体平台提供的营销、传播模式,手工体验成为了大众流行文化。据2020年中国手工艺消费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手工艺体验消费从2018年占比第九上升到2020年占比第二。很长时间里赠馈佳品是手工艺品的标签,但现在消费群体的兴趣爱好成为了第一购买力,体验手工艺已成为当下都市人群的一种休闲方式和个性追求。这种消费方式的特点是,消费者通过亲自参与来体验制作过程,获得某种身心感受,因此,对技艺本身的学习不再是首要的,手工艺带来的欢愉更受消费者重视。

  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标准化、无差别的快销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独特性的追求。体验经济以参与过程而不是以获得最终产品或者满足物质需求为目的,从而有着无限的潜力。所谓体验,是指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程度时所产生的美好感觉,既是一种身体感受,又是一种心理领悟。体验具有个体独特性,是个人心智状态与事件之间的互动结果,体验储存着人们的生命记忆和经验,人们的经历越是充满感觉和感受就越被回忆和重视。诸多学者都指出体验对于生命的价值,认为体验是创造意义的原初性活动。正是因为体验所具有的这种种意义符合当下消费型社会人们的需求,当下体验经济悄然兴起。

  巴塔耶把消费分为生产性消费与非生产性消费。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具有以满足消费者个人体验为目的的非生产性消费的特点。非生产性消费摆脱了实用功利主义理性法则的束缚,而释放出了自主性神奇体验的价值光彩。这种非生产性消费赋予了主体的自主权,并满足了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正可以解释当下手工艺发展的非经济性原因。而从手工艺个体的主观感受看,当下手工艺体验如此兴盛,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1.手工艺体验提供了一个可以使人参与、介入、认识和感悟生命的途径;2.手工艺体验过程可以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快乐;3.手工艺体验是一剂治愈现代人精神焦虑和抑郁的良药。

  手工艺体验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感官、感性的实践,不仅包括视觉的体验,还包括触觉等多感官的综合感受。桑内特指出,手工艺需要协调人手、大脑和视觉等感官系统,共同完成造物任务。还有研究认识到,通过参与手工艺制作过程,实践主体可以触摸到原材料的物质实体,感觉到材质的温度,端详平面或立体的半成品和成品,获得独特性的体验感受。这个过程是心手一致的身体“联觉”反应过程,也是直接的体悟过程,“是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协同一致的有机过程,直觉依赖经验,逐渐成熟为一种下意识的把握和选择,这种历时性的积累和锤炼,对于人的生理与思维状态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代景观社会和幻象世界中,手工制作和手工制品成为可触及和有记忆的物质实体,为个体琐杂的日常生活提供所期盼获得的慰藉与升华。有研究者指出:“后现代的手工艺,是对话语/实践的多重视角的感性经验总和,是对理性的超越和心灵直觉的智性显现。”手工艺面对的是与本真的自然物料交流,承载着生命自然的痕迹,也是生命获得存在的方式。相比于其他休闲活动,做手工让人身心完全沉浸其中,可以让人们体会来自身体的丰富知觉。就此,需要重新审视手工的价值,手工艺独特的触感体验和凝神实践特性,在培育全面人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赋能特质。

  今天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手是心、脑的延长体,人手作为感知系统的终端,是大脑思维的直接体现,手工艺的身体感是一种接近自然、体悟生命的感知。有研究指出:“当代手工艺以尊重个体生命的个性化创造力,开放性地包容生成过程中的可能性,呼唤体悟合一、实体感知和身体力行的生存体验,启迪对多样并存、宽容相待的理解与共鸣,开敞了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命境界的探寻空间,从而获得超越物质化、技术化和功利化、世俗化生存的审美愉悦和精神意义。”手工艺不仅仅是反抗现代化工具理性的手段,也是实现马克思所谓“总体的人”的路径。手工艺是承载个体生命意义和生命境界的一种原发性实践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参与社会和接近自然的机会,正如卢梭所指出的,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况的职业是手工劳动。概括地说,个体的手工艺体验过程可以使人获得生命的价值意义感。

  现代以来,高度的技术发展虽然解放了人手劳动,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在由技术和效率导引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只是作为劳动工具而存在,就像大机器流水线生产中的一环。技术发明与专业分工不仅让日常生活碎片化,也压抑了人的主体性。在缺乏整体性的工作中,人们难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与之相反,在手工劳动中,劳动者赋予劳动及其产品一种人格的完整性,制作者从头到尾亲手完成一件手工艺品,而不只是参与其中的一个片段,这给人带来完整性的体验和造物的成就感。有如齐美尔所言:“在整个人类的工作中,艺术作品是最为完整的统一体,最为自给自足的整体。”在此意义上,手工劳动成为现代人反抗异化的良药,帮助现代人在闲暇时光找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就此可以说,“手工艺是最具人性的工作。”

  手工艺所具有的魅力还在于,手工艺品生成的过程给人以期待和希冀,做手艺时边想边做,边做边想,一步步往前推进,无法事先规定结果;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带来丰富的意义和形态,并向未来呈现出开放的、多样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说,手工艺的创作实践具有不可复制的感性、个性和偶然性,每一个手工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次手作的体验都是唯一的,因而也是值得回忆的。这是手工艺在后现代社会作为体现人性、差异性的优势所在,是后现代美学标准所重视的核心价值之一。不确定性既带给我们不安定感,又带给我们许多想象的可能和自由的空间,而手工艺体验活动排除了不确定性的负面效应,给了我们更多选择的自由和努力做得更好的动力。

  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倡导积极心理学,他认为快乐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他人带来的短暂的享受型快乐,一种是实现型快乐,后者强调快乐产生于寻求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之中,更强调精神上的持久收获。做手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潜能、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完成手工艺的制作,获得心理上的刺激、新鲜感、奇妙感、乐趣和满足。因此,手工劳动不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成为消费者创造独特体验的机会。与看电影、听音乐等被动娱乐体验不同,他们的参与或努力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鲜与刺激,这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还给了消费者寻求内心真我、发挥潜能的机会,而这正是后现代社会消费者重塑自我、追求个性所需要的独特体验。换言之,手工劳作赋予了消费者作为主体从事造物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消费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获得有别于单纯感官愉悦的精神层面的快乐。“手的灵活性和创造力,给制作者带来劳动应有的乐趣—创造性地、富有成效地使用手和大脑的乐趣”。于是,当下物质生活丰裕而精神空虚的人们常常把手工艺当作是抚慰心灵的手段。

  手工艺长久地被局限为形而下的技艺层面,这其实矮化了它的价值。手工艺不仅是物质生产方式,在当代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发挥扶贫作用,还具有精神疗愈作用,对都市高压力求生存的人群有心灵放松和身心解放的作用。在现代制度化、机械化的生活牢笼中人很容易被异化为无主体的个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反而被物所奴役,不得自由。如列斐伏尔所指出的,当今生活的舒适性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但它带给人的苦恼也是最多的。在生活中人们无法体验自由自在的感觉,为此需要“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让每一种技术方式都能用来改变日常生活。”手工艺在当下就是对抗现代性刻板生活、对抗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对人的异化的一种手段,它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以审美的方式和创造活力带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欢乐,一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审美救赎”:“提供了一种从日常生活的千篇一律的惯例中脱离出来的救赎,特别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主义那里不断增大的压力中解救出来的救赎。”

  现代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身体的弱化反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手工活动对人专注、耐心、技巧的要求,使得它具备禅修似的精神净化功能;手工劳动让人的大脑不得不集中在手中的活动,集中精神对手的控制使得身体技艺具有修行功能。手工艺的劳作需要身心的共同参与,具有美感、创造意义的手工过程是身心合一、心手协调一致的过程。当人类再次身心合一,做自己想做、做眼前唯一的事情时,就不会有身心分离的焦虑,即使身体是忙碌的,但内心变得宁静。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发起人莫里斯以亲身经历为例,指出工业革命带来工作与快乐的分离,而辛苦的手工劳作虽然对身体是一种艰苦的劳役,但对心灵却是一场彻底的放松,由此提出,世界必须有艺术的存在和快乐的亲手劳动过程。总之,手工创造活动能够给人带来身心方面的愉悦感,有助于人的精神与身体的放松,进而成为缓解压力的良药。

  在当代精神与身体的康复治疗实践中,手工艺所具有的作用在医学界已得到承认。随着大工业机器的标准化生产,产品极大丰富,物质生产过剩,单一化、标准化的产品及其所代表的现代生活已经让人们心生厌倦,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通过专注地做手工来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得到一份安宁。我在田野调查中,经常听到类似的经历:“一开始是因为抑郁症,在恢复的过程里寻找自己人生的价值,随便做些事情打发时间;然后发现原来手工的世界那么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里,慢慢摆脱了内心的困境,因为可以不断进步,做得更好,不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在这样简单积极的环境里,就做出幸福感了。所以手工对于人,我认为是有疗愈作用的。”多位手艺人都提到做手工后改善了心理抑郁问题。由此可以推断,手工艺术创造活动能带给人身心愉悦感,进而具有疗治人的精神与身体的功效。

  正是由于上述功能,手工艺也成为女性群体、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残障人、监狱犯人等特殊群体进行疗愈的方式。每年都有不少手艺人在各个社区活动中心、中小学和特殊学校以及监狱进行教学,人们通过做手工寻找到新的情感寄托和生活的意义,手作过程抚慰着他们躁动不安的心灵,每一件完成的手工作品也给了他们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共同的手工艺爱好还使他们找到认同感。手工艺成为这些特殊人群可切近的自我解救和自我实现方式。

  四  手工艺在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

  手工艺的发展经历了前工业时期和工业时期,正在向后工业时期的形态发展。尽管传统的手工艺形态及其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手工艺的发展具有新的形式和功能,体现出多变且丰富的生活气息,走向多元发展方向。正如上文所述,手工艺在过往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实用和审美或装饰的作用,承担着重要的造物功能;在城市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化以及当下国家的非遗保护等等社会语境下,手工艺虽仍有着造物的功能,但主要是充当审美和文化符号的角色。

  与此同时,新的手工艺实践活动不断涌现,其中最值得引起关注的是手工艺体验的兴起,手工制作这种特殊的劳动实践所包含的价值被激活,在当下城市人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人们从事手工艺,不仅是在传承一种技艺,还是在从事一项有趣的休闲活动和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手工艺被赋予了体悟生命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是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都被遮蔽和忽略的一面。这种不以技艺为目的的传承在某些学者的眼里可能被视为是一种对传统的背叛,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众并不是对于我们所有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超越地域的文化都负有传承保护的义务,而对于个人来说文化遗产的意义就是“为我所用”。在不同的群体中,如何为我所用?这应该尊重民众的主体性。资本主义导引的物欲价值观,使人类永远都在追求物的完美制造或获得更多的物的路上,这反而使得人成为物的奴隶而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而当我们超越单纯的技艺传承,把技艺当做个体实现自主性的手段时,手工艺的价值才有了升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太过迅疾,人们总是处在忙碌和浮躁之中,不知道生活真正的快乐在哪里,重拾手工劳动无疑是很多人在经历纷繁无止的欲望追求之后的反省,手工可以让人浮躁不安的心笃定沉静下来,使人深入自己的内心,寻找真我。就此,动手造物就成为一种精神活动。

  手工艺的文化资源具有混融性的特征,包含传统文化的意象、符号、元素,可以引领新的观念表达。手工艺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可以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产品。这些都为手工艺上升为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可能。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完全进入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工业社会”阶段,但总体上已经呈现出这种特征。有学者认为,与前工业社会类似,后工业时代是回归情感、重视个性的时代,是重回手工艺的时代。后工业时代重视非理性和感性的特质,与手工艺的本质属性相一致。

  杭间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工艺或工艺美术,走了一条实用的道路,无论是作为工业产品的补充,还是作为旅游纪念品/礼品的文化消费符号,都丢失了手工艺所内含的最具有自我独特性的一面,即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心手合一”的状态,恰恰是这种最普遍的特性带给手工主体非凡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今天体验手工艺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以往的研究,不断强调手工艺的工匠精神和手工艺作为民族文化符号认同的意义,希望全社会的人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加以保护,这自然是合理的;但是手工艺要真正走进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去,可能最为重要的是要挖掘“手作”的功能。“手作”这种劳动形式带给被现代性所异化的人群重新回归自然和获得完整性体验的途径;享受手作的体验过程及其成果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是追求自主地和完整地生存的人之人生意义的体现。

  总之,手工艺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手工本身,还关涉到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折射出时代的影子。手工艺在今天的新变不仅揭示了我国当下社会环境的重要转型所带来的影响,也昭示了手工艺对当下国人建构有品位和自主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我们透过手工艺这个窗口可以进一步思考当下社会人们对传统的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并且认识到,只有从现实需要出发,传统文化才可能在当下社会继续发挥作用。凡此等等,预示着今后学术研究更多的可能。

  (原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下一条: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段枚伶 左红卫 王雨心]新疆哈密市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调查研究·[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刘程]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巫术意象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西萍]丰盛古镇田野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