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王祥 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
  作者:王祥 孙剑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2-28 | 点击数:18497
 

二、学科定位:系统开展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的理论支撑

  以上把方言民俗词语和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了对比、区分,方言民俗词语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可以作为“独立的”调查研究对象,但是该研究不能够、也不必要独立于已有学科之外而成为一种新学科。方言民俗词语的所谓“不同”“区别”“独立”,是根据目前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开展得并不充分、未能发挥其最大价值等现状而做出的判断和定位。我们更希望在前贤时彦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看到“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在语言和民俗结合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钟敬文说语言民俗材料的最主要部分是“民间熟语”,曲彦斌强调“俗语”“社会习俗语”研究。可见,已有语言与民俗结合的研究都很重视“定型化”、全民性的语言民俗材料,而对于底层性、地域性特征鲜明的方言民俗词语则未予以足够重视。这类词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能够更深入细致地反映地域民俗文化。

  方言民俗词语原则上既包括“词”,也包括“语”。鉴于已有研究对“语”的调查研究已经相当全面深入,所以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词”上,对“语”则着重于那些通用性差而地域性强的俗语、熟语的发掘。因此,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继续研究,补其不足。

  方言民俗词语是富含民俗文化信息的富矿,对这类材料的使用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目的,这表现为不同的学术倾向。无论归属从语言入手研究民俗的语言民俗学范畴,还是以民俗特征带动语言研究的民俗语言学范畴,这类材料的丰富性和独特价值都是客观存在的。

  综合考察这类材料的基本特征,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更倾向于从具体的方言民俗词语着手,利用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深入挖掘、阐释其民俗文化内涵,系统展现具体区域的民俗生活图景,并进行区域间的民俗文化比较。因此,将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归类于语言民俗学学科范畴更为合适。

  首先,语言民俗学研究并不排斥“方言词语”。语言民俗学是“坐在民俗学的凳子上”研究语言现象的民俗学分支学科。语言民俗材料极其丰富和广泛,具有大众习用、口头流传、含有民俗文化内涵等特征。这与方言民俗词语的基本特征是吻合的。尽管以往的语言民俗学成果强调熟语研究,但方言词的调查研究也是题中之义,而且以往的语言民俗学成果也有方言的“词”层面的研究。

  其次,调查的原则和方法与语言民俗学基本一致。民俗学获取资料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田野作业,这样得来的资料能了解与获知活的民俗形态。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方法与此基本一致。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其调查所得除了蕴含活的民俗形态的“活语言”以外,还包括已经消失的民俗事象相关词语。要想全面呈现具体区域民俗文化,应该对方言民俗词语实现应收尽收,这也是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的一大优势。

  再次,阐释方式有益于语言民俗学研究。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并不把方言词语当作孤立的“语言形式”,也不把文化内涵的阐释看作“多余的水分”,而是在词语释义的基础上,把词语放到广阔的民俗文化背景中进行内涵阐释,即以方言民俗词语为线索,通过它透视、挖掘地域民俗文化。从词语的广泛性和底层性特征来看,方言民俗词语的搜集和阐释是整个语言民俗学研究的资料性、基础性工作。

  在整个语言民俗学研究的大系统里,方言民俗词语可算作“小”语言、“小”民俗,这个“小”既指“具体”“微观”,也指“深入”“细化”。调查研究做得好,这个“小”就可以表现为“大”,即扩大化和系统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是语言民俗学内部进一步“细化”的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把尚未全面实施的工作开展起来,把值得充分发掘和利用的方言民俗词语资料库做细、做实、做大,更充分地体现研究的地域性特征,为区域语言民俗文化比较打好基础。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是对以往语言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是今后语言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有价值的方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
下一条: ·[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