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陈建宪]元故事的构拟与激活
——从民间叙事法则到“好莱坞圣经”
  作者:陈建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01 | 点击数:7325
 

二、向民间叙事理论升华

  随着学术不断进展,民间叙事研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方法,即芬兰学派,也称历史地理学派。他们的最大贡献是试图穷尽民间故事的所有形式,用“母题”和“类型”将世界各地民间故事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注册,并对一些故事类型进行追根溯源的考证,以弄清故事类型中不同异文之间的差别与联系,辨别其中的不同亚型、变体,最终找出该故事的原型或构拟原型。该学派的代表性成果是阿尔奈(Antti Aarne)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汤普森(Stith Thompson)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不过,仍有学者不满足于仅对民间故事做分类学研究和起源研究,他们的野心是:从民间故事的相似性中,找出故事讲述的法则,并通过这种叙事法则,构建出具有普遍性的故事模型,即“元故事”。

  1908年,丹麦学者阿克塞尔·奥尔里克(Axel Olrik)提出一个天才的理论设想:“我们试图将这些普遍化的相似性归纳在一起,以便不仅能建立一个故事的生物学,或者神话的分类学,而是建立一个更加综合性的范畴———叙事的系统科学。这个范畴包括神话、民歌、英雄故事和地方传说。所有这些叙事形式组合而形成的一般规则,我们称之为民间叙事作品的叙事规律。”他指出:“我们称这些原则为‘规律’,因为,与书面文学相比,它们以更为不同和更加严格的方式,限制了口头文学的创作自由。”

  奥尔里克归纳出了13条民间叙事的法则,它们是:开头和结尾的法则,重复的法则,三的法则,同场出现两个人物的法则,对比的法则,孪生法则,船尾法则,单线法则,模式化的法则,动人场面的使用法则,萨迦的逻辑法则,情节统一法则,注意力集中于主要角色法则。后来,汤普森(Stith Thompson)在《民间故事论》中,又将其归纳为更简要明晰的9条法则。

  奥尔里克关于建构叙事的系统科学的思想,在普罗普(ВладимирЯковлевичПропп)和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研究中得到了理论化和精炼化。他们提出的一些法则,如开头和结尾法则、戏剧场面法则、情节统一法则等,在后来好莱坞的“英雄之旅”模式中,也是非常实用的法则。

  1928年,俄国学者普罗普出版了《故事形态学》,该书不仅在民间文学界得到高度评价,而且在西方文艺理论界被誉为文学形式研究里程碑式的成果。

  普罗普的问题是从民间故事学术史链条上发展出来的。他发现,民间故事的研究过去大多聚焦在故事起源问题上,他敏锐地提出:“在阐述故事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回答它是什么这个问题。”他从民间故事分类学入手,指出过去以类型、情节为标准来分类所存在的问题。他对阿尔奈的故事分类法,既赞扬其提供了一个故事研究的实用指南,又批评这个分类法并不科学,因为“类型与某个文本之间的一致常常完全只是大约相近而已”,有时情节相似的文本,常常不知道应该归到哪个故事类型之中。

  普罗普发现,民间故事中存在着不变的因素和可变的因素:“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故事常常将相同的行动分派给不同的人物。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根据角色的功能来研究故事。”他为功能下了定义:“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他采用了一种极有创意的研究方式,从俄国著名的阿法纳西耶夫民间故事集中,按顺序选用了100篇神奇故事,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功能是民间故事的不变因素,数量是有限的,排列次序是不变的,最后他得出了惊人结论:“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

  普洛普像化学家分析化学元素一样,把故事看成是叙事元素之间的组合。他认为在俄国民间故事中,角色共有七个:主角、反角、捐助者、助手、被寻求者、差遣者、假主角。这七种角色在故事中执行31种不变的功能。这31种功能是:1.某个家庭成员不在家。(β)2.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γ)3.禁令被破坏。(δ)4.坏人试探虚实。(ε)5.坏人获得受害者的消息。(ζ)6.坏人企图欺骗受害者,以便控制他或占有他的财产。(η)7.受害者落入圈套,不自觉地帮助了敌人。(θ)8.坏人伤害了家庭中的某个成员。(A)8a.家庭中某个成员缺少或希望得到某物。(a)9.出现灾难或贫穷:主人公得到请求或命令,他被允许前往或派往。(B)10.寻找者同意或决定反抗。(C)11.主人公离家出走。↑12.主人公经受考验、审讯或遭到攻击等。这一切为他后来获得某种魔力或帮助铺平了道路。(D)13.主人公对未来的施予者做出反应。(E)14.主人公获悉使用魔力的方法。(F)15.主人公被送到、派到或带到他所寻找的目标所在地。(G)16.主人公与坏人殊死交锋。(H)17.主人公遇难得救。(J)18.坏人败北。(I)19.最初的灾难与贫穷得到解除。(K)20.主人公返回家园。↓21.主人公受到追捕。(Pr)22.主人公在追捕中获救。(Rs)23.主人公返回家园或到另一国度,未被认出。(O)24.假主人公提出无理要求。(L)25.给主人公出难题。(M)26.难题得到解决。(N)27.主人公得到承认。(Q)28.假主人公或坏人被揭露。(Ex)29.主人公被赋予新的形象。(T)30.主人公受到惩罚。(U)31.主人公结婚并登上王位。(W)

  将这31项功能按顺序连接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大纲,我们也可将其看作一个元故事。1946年,普罗普在《神奇故事的历史起源》中,考证了民间故事背后的风俗与历史,更明确地提出了两个故事模型:1.成年礼模式,包括的情节单元有:孩子们被送到或被驱逐到树林里或被林妖劫走、小木屋、预售、主人公遭老妖婆殴打、断指、向其他人展示死亡的假象、老妖婆的炉灶、碎尸与再生、吞下与吐出、获得宝物或神奇的相助者、改头换面、树林里的师傅与绝技、在婚前阶段和归来时刻反映的大房子、房中摆满食物的桌子、猎人、强盗、小妹妹、棺中美女、在神奇的花园和宫里的美女(普绪喀)以及邋遢鬼、丈夫出席妻子的婚礼、妻子出席丈夫的婚礼、禁入的储藏室和其他的母题。2.死亡模型。包括的情节单元是:姑娘被蛇妖劫走,形形色色的奇异诞生,死者如何归来,穿着铁鞋之类的东西上路,作为进入另一王国的入口的树林,主人公的气味,往小木屋的门上洒水,老妖婆的款待,充当向导的运送者的形象,骑鹰、骑马、乘船等的长途旅行,与企图吃掉外来者的入口守门人的战斗,过秤,在另一王国的逗留及这个王国的所有点缀。

  不过,普罗普的故事研究过于学术化,难以用来指导创作实践。1949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出版,其中构建了一个更为通俗也更为实用的元故事模型。

  坎贝尔在他天马行空的著作中,摘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神话传说,把这些故事解构后重组为一个“英雄的旅程”,这个旅行故事主要包括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启程,英雄从当下处境中进入到历险的场域。第二阶段是启蒙,英雄获得某种以象征性方式表达出来的领悟。第三阶段是考验,英雄陷入险境,与强大的敌人或命运搏斗。第四个阶段是归来,英雄再度回到正常生活的场域。坎贝尔强调:这是神话中每一位英雄的必经之路,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旅程中接受考验的潜在英雄。

  坎贝尔这样归纳“千面英雄”的故事模型:神话中的英雄从他日常住的小屋或城堡出发,被引诱、被带到、要不然就是自愿走到冒险的阈限。在那时他遇到一位守卫着阈限不让通过的幽灵或神灵。英雄可能打败这守卫者或博得他的好感而进入幽暗的王国(与弟兄战斗,与毒龙战斗;献上供品,运用符咒),或被对手杀死而进入死亡之国(被肢解,被钉在十字架上)。越过阈限之后,英雄就在一个陌生而又异常熟悉的充满各种势力的世界中旅行,有些势力严峻地威胁着他(考验),有些势力则给他魔法援助(援助者)。当英雄到达神话周期的最低点时,他经历一次最重大的考验,从而得到他的报偿。他的胜利可能表现为他和大地女神—母亲性的结合(神圣的婚姻),他得到天父—创世主的承认(与天父和解),他本人的神化(凡人成神),要不然———如果那些势力继续对他怀有敌意———他的胜利就表现为盗取他为之而来的恩赐(盗走新娘,盗取火);这本质上是意识的扩大,和随之而来的存在的扩大(启迪、变形、自由)。英雄最后要做的事是归来。如果那些势力赐福给他,他现在就在它们的保护下启程(充当使者);如果不是这样,他就逃走并被追捕(变形逃走,越过障碍逃走)。到达归来的阈限时,那些超自然的势力必须留下;于是英雄离开那可怕的王国而重新出现(归来、复活)。英雄带回来的恩赐使世界复原(长生不老药)。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他的英雄故事模型,坎贝尔还做了个环形的示意图

图1 坎贝尔的英雄故事模型

  坎贝尔这个结构主义式的千面英雄故事,其实是所有叙事文学中的一个元故事,尽管他从没正式使用过这个概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林继富 李晶]本土与西方:胡适民俗学研究方法的抉择与应用
下一条: ·[丹·本-阿默思]民俗思想辨析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