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李皓 孙正国]聚焦前沿 双向互动——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
  作者:李皓 孙正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21 | 点击数:3933
 

  二是获得学者观照的发展诉求。学术期刊所刊发的学术成果是其办刊质量的直观呈现,学术研究对期刊的引领作用也因此受到重视。会议过程中,《文化遗产》副主编刘晓春、《长江大学学报》主编张维新等人共同表达了专题约稿的栏目诉求,指出单篇的学术论文较难获得广泛的关注与影响,而对特定的一个理论问题进行集中探讨,能够使期刊更好地发挥学术交流与理论建设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也认为,期刊需要通过具有学术逻辑的、专栏式的组稿来关注学科研究的重点问题,他同时强调,学术期刊要发挥引领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就要把握住学术研究的动向,集中探讨学术前沿相关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审王平以期刊编辑实践为例,指出从“少数民族文学”转向“古典文学”再到“生态美学”专题栏目的发展,都离不开学者团队及重大课题的研究支持与资源支持。华中师范大学孙正国教授以《长江大学学报》“神话学专栏”为例,阐释了以学者为中心的“中国与西方神话学家及其评述”“神话资源转化的学者访谈”等专栏内容的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了专栏主持在期刊引领上的重要作用。

  三、学科与期刊的对话意识与双向互动

  民俗学专业研究与专业期刊之间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专业是学术期刊的重要支撑,科研团队是推进学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学术期刊是学科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是了解学科研究现状的窗口。在本次会议中,民俗学学科的专业学者与各类期刊的编审人员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民俗学学科与专业期刊要携手共进,进一步增强彼此间的对话意识。

  与会人员首先充分肯定了学科与期刊之间互利共赢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以其数十年研究“求好运”故事为例,介绍了他本人与学术期刊的关联性,用个人实践经验论证了民俗学研究与学术期刊良性对话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学术期刊应多提携年轻学者的希冀。华中师范大学陈建宪教授结合自身与《民间文化论坛》编辑们的交往经历,指出期刊是发现专业人才的伯乐,培养专业人才的苗圃,建设专业理论的旗帜;认为一个专业学术刊物的质量高低与影响大小,与刊物的指导方针、编辑素质和作者队伍密切相关。其他与会学者也强调了刊物与学科互动的重要价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祝秀丽教授认为,民俗学或相关学科的期刊栏目是“学术公共领域”之一,最能及时地展现民俗学话语生产和建构的最终产品;同时,学术期刊的主编作为民俗学学术共同体的一员,是推进这种话语生产和建构过程的主体。北京联合大学张勃教授以民俗学期刊与节日研究发展的关系为例,指出民俗学期刊通过发表不同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内容和研究取向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节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节日研究的学者,展示了节日研究的动态。

  结合具体的期刊,多位学者阐释了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张静博士以理论建构相对完备的北美民俗学为例,指出北美民俗学理论建设的成果以期刊为依托,集中讨论民俗的再定义、以表演为核心的民俗学研究导向、多维度的理论方法等理论问题,基本构建了北美民俗学的理论体系。山西大学侯姝慧副教授以《故事会》为中心,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新故事刊物中的“民间文学理论栏目”,论述了这一栏目对于民间文学理论、故事创作理论和故事作品评论大众化的重要作用。楚雄师范学院陈永香教授集中讨论了歌谣运动与《歌谣》周刊之间的互动关系。

  编审人员在会议中也表达了专业学者推动期刊建设与发展的观点。《贵州民族大学学报》陈刚教授指出,学报所设栏目几乎都与民俗学关系密切,得到了一批著名民俗学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正是在民俗学界的关心和帮助下,期刊才能在所发论文的质量、作者的层次、引用率等方面取得突破。

  总体而言,在民俗学存在起步较晚、边界模糊、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等先天性缺陷,以及目前学术论文理论探讨不够充分、学科互动较少等问题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要取得新的突破与进展,必须与学术期刊形成良性对话机制,以学术期刊为依托来扩大学科影响力。同样,民俗学民间文学类学术期刊要保持前沿性、思想性、动态性,在不断创新栏目设计的同时,也要努力发挥学者的引领作用,积极提升办刊质量,只有加强民俗学学科与学术期刊的对话,才能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


                               (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毛巧晖]2018年民俗学研究动态一览
下一条: ·[谭萌]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