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庄孔韶]流动的人类学诗学——金翼山谷的歌谣与诗作
  作者:庄孔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03 | 点击数:6775
 

  《金翼山谷的冬至》里,在老吴(《银翅》中金翼之家的好友,通过银耳业发家致富的先锋之一)家厨房全家人用方言唱的就是闽谣《搓圆》里的一段,民间传唱的歌词更长,也是林耀华先生20世纪30年代记录过的:

  搓圆痴搓搓,

  年年节节高;

  大人添福寿,

  泥囝岁数多。

  搓圆痴搓搓,

  年年节节高;

  红红水涨菊,

  排排兄弟哥。

  搓圆痴搓搓,

  炎炎火止姆;

  今年养小姐,

  明年添细哥。

  搓圆痴搓搓,

  伊奶教侬搓;

  伊哥务伊嫂,

  阿侬单身哥。

  搓圆搓圆,

  搓圆搓圆;

  哥做宰相,

  弟中状元。

  前面提及“冬至大如年”,人人长了一岁,所以《搓圆》歌谣集中在为老人贺岁、延寿和小孩添岁的祝福上。人们边搓边唱:你看见火止姆烛台(象征)了吗,今年生了女孩,明年还要生男孩!嗨,母亲来教你搓圆,哥哥已经有了嫂子,(对比)你怎么还单(身)着呀?!搓呀搓呀,哥哥将来要做宰相,弟弟中状元!

  当我们观看纪录片《金翼山谷的冬至》里的搓圆之夜,才会理解冬至搓圆歌谣的家族场景。三十年后的冬至重复着三十年前同样的家族/家庭民俗场景。我们还会留意看到、听到,当大人孩子们高声背唱《搓圆》歌谣的时候,曾有瞬间停顿(镜头记录了几秒钟的记忆中断),然后孩子们马上想起,又接上了。这里我们可以实景体会民间歌谣常见语句重复的这个特征,其一是“应便于记忆的需求”。从人人经历过的群体记忆体验上看,歌谣有节奏地重复段落,也的确利于集体启发记忆、和唱和合颂。这是从形式整体性上理解。而我们从歌词还可以进一步看到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大体押韵的歌谣的节奏性,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恰好是在共同的韵律中憧憬和推动饱满的家族主义,歌颂家族理想的完满性与延续性。总之,这种家族主义的动力借用了来自歌谣诗学的重复性、节日民俗的重复性和年年家家在厨房里搓圆的场景的重复性。

  配合歌谣唱诵的冬至场景,我们还可以看到田野的诗学人类学的比拟,或谐音,或隐喻。如家家在祖先供台上放置橘子(急子)、“火止姆”(婴儿状)、水党(涨)菊(花瓣多意味孩子多)、汤圆(孝子圆),吃和送米粿(孝道回报);而果盘里的干果,如红枣(早子)、花生(生子)、榛子(增子)、瓜子(多子)和桂圆(贵子),以无数节日果品意象群的谐音、象征、直觉和隐喻(暗喻)而累积成家族昌盛、多子多福的期盼寓意。

  笔者曾邀徐鲁亚教授、古田籍人类学和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专业摄影师张景君,发起了一次诗学人类学沙龙活动,并拍摄了九分钟的电影短片,取名为《冬至:一个人类学的诗学》。沙龙活动包括展示同一冬至主题的古田方言、普通话和外语诗/古歌谣,及师生创作、朗诵现代诗。其歌谣内容就部分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林耀华先生搜集的闽东冬至传说和节令歌谣的两个不同版本。

  一位清华大学的古田籍学生用方言朗诵了《搓圆》。方言诗、汉语诗和英文诗的转换,有何种对应性关系呢?闽东方言被认为是中国的八大方言之一,其本身就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它的基本词汇有许多是相同的,只是在语音上有差异”。“与现代汉语相比,古田话动词的重叠形式显得比较丰富”,“重叠后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也比较丰富”,如《搓圆》歌谣中连续出现的动词“搓搓”。在福古方言区童谣的研究中,我们也注意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句式的重复,有短语的重复,有语词的重复,有单字的重复”的现象,这在《搓圆》中尤为突出,如“年年”“节节”“红红”“排排”“炎炎”等。其重复的作用显然在于,有节奏的歌谣和递进的内容,是家族祝福、长幼仁爱理念的婉转提示与劝言,令人感受到来自歌谣与音乐的或明或暗的动力。

  徐鲁亚也到过金翼山谷现场,所以对着《搓圆》歌谣的英译稿,可见节令活动、行为、隐喻、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和中文歌谣的思路一致。他提示冬至《搓圆》英译诗的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说极可能达成“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也可以说是“最佳近似度”,即译作模拟原作内容与形式最理想的逼真程度。因冬至歌谣的文化玄想有限,在跨文化翻译时,他希望依照原韵律和节奏,而且不仅歌谣的行数对应,也尝试着对应押韵。例如:

  搓圆痴搓搓,

  年年节节高;
  红红水涨菊,

  排排兄弟哥。

  Rub and rub and rub,

  Every year’s better,

  Red chrysanth red,

  Each one a brother.

  此段英文第一、二句均为五个音节,分别对应汉语第一、二句的五个字;英文第三句是四个音节,第四句又是五个音节,在形式上近似原作,使用了上面提到的重复,模拟了原作的节奏,在韵律上采用了“ABAB”的模式,其中,“rub”和“red”辅音相同、元音不同,属于半韵。在意义上,亦充分表达了原作的隐喻,即每一排菊花都象征明年会诞生的一群“细哥”。所以,这一诗作的翻译过程,既要体现语言运用的诗性归属,也要体现意象上的民俗归属与文化归属。诗人庞德(Ezra Pound)就是在多种语言之间的互译中寻找何者是那个总是存在的意象;那个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被比喻为“一个漩涡”的意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本文责编:张淇源】

上一条: ·[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
下一条: ·[朱霞]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
   相关链接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梁珊珊]林兰《徐文长故事》系列文集的复调意涵探析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朝戈金]口头诗学的文本观·[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朱刚]交流诗学模型及其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中的应用·[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韩冰雪]论刘锡诚的民间文学诗学研究·[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