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潘昱州 彭荔]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矛盾及其对策
  作者:潘昱州 彭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20 | 点击数:5540
 

  二、非遗文创人才供需矛盾的原因分析

  类型错位、结构错位、能力错位等非遗文创人才供需矛盾的存在,追根溯源,供给侧方面所存在的“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合作实施的分离倾向”“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供给标准自身缺陷”等则是产生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厘清这些根本原因,对于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拆解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

  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是指非遗文创人才供给方由于受到自我中心思维局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明白整合供需双方资源、考虑供需双方要求、融入供给体元素、嵌入需求侧要素的重要性,但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忽略甚至忽视其余各方需求,以自我替代全体,用自我中心遮蔽其他中心,陷入自我中心窠臼。它是供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一是表现为对自我标准的过度认同。非遗文创人才供给,高校以系统性、规模性成为人才供给标准的重要制定方,社会培训机构凭短训性、速成性成为人才供给标准的重要补充方,传承人因专业性、独有性成为人才供给标准的重要判定方。由于切入视角不同、关注重点差异、培养方式差别、标准认同区别,各供给体常立足于自我,以自我标准为权威、典范和榜样,唯我独有、唯我独优、唯我独尊,不但与需求体之间产生分歧,也与并行的供给体发生分歧,无法吸收其它供给标准的有利因子,忽视各供给标准之间的相通性,无法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供需矛盾。二是表现为质疑其他标准。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容易自迷于自身标准的“权威性”“专业性”与“科学性”,自喜于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自满于已然获得的“优秀成果”,自矜于现有培养模式的“成功”,自我标榜、自我肯定、自我褒扬,敌视有异于自身标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质疑不同于自身、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新标准,打压新萌芽的新标准元素,怀疑新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忽视各标准之间的互补性和互通性,供给标准出现自闭,无法及时融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因素,不能及时更新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要求,从而产生供需矛盾。三是表现为对其他中心的忽略和排斥。非遗文创,供给体与供给体之间、供给体与需求体之间地位平等,是多中心的统一体。其供给标准应是博采众长、充分吸纳后的综合标准。但是,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容易产生定位偏差,无法客观和准确认知自身地位,拔高自身地位,贬低本应属于同等地位的其他中心,忽略其他中心对自身的支撑与补充,排斥其他中心的作用和功能,阻塞其他中心的存在及进入路径,无法吸收其他中心的积极因素,标准自满,出现供需矛盾。

  (二)松散式合作的内在缺陷

  松散式合作的内在缺陷是非遗指教育机构、非遗产业机构及非遗传承人之间“就相关的知识、专业技能,进行教学与训练方面的合作”[注]时,通过签订框架协议、搭建战略平台等方式形成松散联合体,因为合作目的差别、合作基础不牢等原因而出现价值观差异、关注点差别、切入点差异等内在缺陷。这是供需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松散式合作的内在缺陷,一是表现为难以弥合的价值取向差异。在松散式合作中,教育机构以人才培养的锦上添花为取向,希望借助产业机构优化实训条件,优化培养模式;希翼凭借传承人,提供技艺支撑,做好技术保障。产业机构以人才的雪中送炭为取向,希望借助教育机构破解人才困境,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品层次;希翼借助传承人,强化非遗特色,发掘产品,拓展市场。传承人以技艺传承为取向,希望借助教育机构,发现和培养年轻传承人,延续技艺;希翼借助产业机构,光大传统技艺,助推技艺改进。难以弥合的价值取向使各供需方、各供给体产生差距,出现裂缝,产生供需矛盾。二是表现为难以逾越的切入点差异。松散式合作,双方基本以利益合作为主。教育机构的切入点是依托产业机构完善的设备场地、使学生感受与市场接轨的职业环境,与行业前沿对接的技术更新、较为真实的产业发展业态。产业机构的切入点是通过实训平台提供搜集创意、网罗人才、提升档次。传承人的切入点是依托高校和产业机构平台,强大自身,坚守和弘扬非遗文化。这容易使各供给体陷入自我中心的窠臼,供需之间的有效链接被人为阻断,产生供需矛盾。三是表现为难以调和的关注点差异。由于性质不同、目的不同、价值观差异、切入点差异,教育机构着眼于非遗文创流程的全过程,重视互补性,凸显不可替代性,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看重人才输送质量;产业机构着眼于投入的产出收益,重视效益回报,看重成本核算,关注人才成本的快速回收,注重潜在人才的发现和引进;传承人大多以小作坊、学徒制为主,看重平台的高低,强调借平台唱戏,重视非遗技艺传授与展示,关注的是非遗技艺后继有人。无法调和的关注点,使供需双方对人才的关注各有侧重,难以达成一致,进而产生供需矛盾。

  (三)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

  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是指人才供给方过于看重需求中心,过分夸大需求方的决定地位,过分强调供给对需求的适应,忽视供给对需求的引领,忽略供给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供需双方协调理解为需求单方决定,以需求因素取代供给因素,供给标准跟风于社会需求,疲于应付,缺乏独立性,缺失主动性,丧失自主性,陷入被短期需求、虚假需求、片面需求误导的窘境。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思想强调供给对需求的绝对服从,完全围绕需求做文章,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是产生供需矛盾的核心原因。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一是表现为窄化需求。由于时间、经验和精力所限,接触的非遗资源面较为狭窄,对非遗文创行业的业态环境把握不准,对非遗文创业的发展趋势认知不明,供给方就容易以自身所接触到的非遗文创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为权威,并在无形中将其扩展为整个非遗文创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忽视非遗文创业需求的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忽视非遗文创业需求的多样性、多元性,以偏概全,将“适应需求”窄化为“适应个别需求方的需求”,并用窄化的需求作为人才供给的标准,产生供需矛盾。二是表现为固化需求。需求有长远需求、中期需求、短期需求之分,也有个体需求、群体需求之别,还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之分,具有动态特征,随着环境变化、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有较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和感性色彩,带有不可精确度量的特点。但是,囿于自身局限,人才供给方容易将已经被窄化的需求进一步固化,将其视为客观规则,以较为精确的数据进行度量,作为固定样式予以实施,缺乏对需求的紧密追踪和整体把握,这就必然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产生供需矛盾。三是表现为泛化需求。非遗文创业必须针对特定对象、特殊群体,充分考虑特定对象、特殊群体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则片面围绕需求运转,只要是需求,既不管是否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也不管是否与非遗文创有关联、有多大关联,更不管是否符合非遗文创的特点,就通盘吸纳、照单全收,追求大而全、广而多,泛化非遗文创的需求,泯灭了非遗文创的自身需求特点,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人才供给自然难以顺应要求,产生供需矛盾。

  (四)供给标准的自身缺陷

  标准自身缺陷是指非遗文创人才的供给标准,由于尚处于探索之中,自身发展还有待完善,尚存在诸多缺陷,拥有不少漏洞,供给偏离需求,产生人才供需矛盾。它是产生供需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供给标准自身缺陷,一是表现为标准模糊。当前,非遗保护类专业尚未纳入国家本、专科类专业目录,还缺乏公认度较高的统一标准,本、专科层次专业的试点学校,大多采取传承人进校园、学生进企业等方式。差异度较大的教育传承模式,相互的博弈和磨合都使人才培养标准极不稳定,模糊而不清晰。已经开设的非遗保护类研究生专业,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培养标准较为笼统模糊。这就使供给标准模糊不清,缺乏清晰的定位,目标指向不明确,极易迷失方向,自然难以顺应社会需求。二是表现为标准滞后。现行的人才培养基本以三到四年为一个周期,传承人培养则以师徒、作坊等形式出现,周期则相对更长。由于在培养方案制定时的信息来源限制、信息分析限定、专业视野受限等原因,缺乏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类型趋势的预测性把握,出于维持培养连贯性、维护方案权威性之目的,既定周期内仅在有限范围内做细枝末节的调整,很难快速融入社会新的要求,供给标准仍然对应于旧有需求,供给标准依然适应于过往需求,供给标准滞后于时代所需,产生供需矛盾。三是表现为标准偏离。伴随文化热的兴起和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的持续助推,文创人才成为新时代的“宠儿”。紧跟大潮的教育机构、产业机构为能够在非遗文创行业之中占有一席之地,一窝蜂创办“文创专业”、跟风式开设“热门课程”、蜂拥似开讲“热门术语”。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详细的调研、有效的论证,对业态环境关注度不够,对业态信息把握滞后,与学科前沿研究脱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师资缺乏,因人设课现象大量存在,教学计划随意更改现象较为严重,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难以达到理想的预设目标,课程讲授不能实现设定目的,供给标准出现偏移,难以有效对应社会需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张士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
下一条: ·[宋俊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