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灾害中逃生
人们从世界灾难中如何逃生?有哪些成功的逃生方式?又有哪些是失败的方式?《中国神话母题索引》显示:从洪水中逃生的方式(920-939)十分丰富,其中成功的方式包括:在盆(或石臼等)中躲避洪水(921);在水缸里躲避洪水(922);在乌龟(或狮子)肚子里躲避洪水(923);在石狮子(或石人、铁牛等)肚子里躲避洪水(924);在葫芦或瓜中躲避洪水(925);在神树上躲避洪水(926)、在船上躲避洪水(927)、在篮子里躲避洪水(928)、在木房(木柜)中躲避洪水(929)、在桶中躲避洪水(931)、在皮鼓中躲避洪水(932)、在高山上躲避洪水(939.2)、在岩洞中躲避洪水(939.3)等等。而在洪水中“失败的逃生”(939.1)方式则包括:在铁柜(或铁房子)中逃生失败(939.1.1);在铜柜中逃生失败(939.1.2);在金银做的柜子中逃生失败(939.1.3);在猪皮口袋中逃生失败(939.1.4);在用粗针大线缝的牛皮口袋中逃生失败(939.1.5);在土房子中逃生失败(939.1.6);在树上逃生失败(939.1.7)。
从“天塌地陷”的世界灾难中逃生的方式包括:在石狮子(石龟、铁牛等)的肚子里躲避天塌地陷之灾(961.1);在山上躲避天塌地陷之灾(961.2);在山洞里躲避天塌地陷之灾(961.3);在庙里躲避天塌地陷之灾(961.4)。
从“多日(月)并出”造成的灾难中逃生的方式包括:人类始祖躲在大树上免遭晒死(952.1);人类始祖藏在地洞中免遭晒死(952.2)。
神话中叙述的上述各种逃生方式显然反映了人类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其中较常受到学者们关注的是洪水神话的葫芦避水。在中国汉族、瑶族、壮族、彝族、布衣等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大洪水中兄妹(或姐弟)藏身在葫芦中或者坐在葫芦上得以成功逃生的母题。有学者认为:从历史文献和民族学、民俗学资料来看,葫芦是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无论在长江流域,还是在黄河南北,均有以葫芦为腰舟的现象,可见洪水传说中的兄妹坐葫芦以求生存的事实是可信的,是远古人类用葫芦战胜洪水的真实记录。[注]在许多洪水神话中,葫芦不仅仅是人类始祖从洪水中逃生的重要工具,而且,洪水后,新的人类或部族始祖也从葫芦中降生。美国学者梅维恒(Victor H.Mair)综合了中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在南方民族的葫芦神话以及相关的葫芦文化中,葫芦是母亲崇拜的象征,是母性的、富有繁殖力的子宫的象征,是富有创造力的宇宙的象征——其内部黑暗、空虚,但是一切事物皆从中产生。这一象征后为道教直接借用,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注]正因为葫芦饱含丰富的文化意蕴,所以钟敬文指出:葫芦也是一种人文瓜果。[注]
五、灾害的治理
许多中国神话学者认为:与希伯莱、希腊或其他一些西方民族的神话强调灾害(如洪水)的发生是对人类的惩罚、灾害的逃生须遵从神的旨意和指导不同,中国灾害神话的叙事主旨往往聚焦于灾害的治理。[注]由于灾害巨大,即使是神祇,在治理过程中有时不免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神话中的灾害治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治水(1000)
在中国的各类洪水神话中,治水往往成为故事叙述的核心。譬如鲧禹神话,强调的不是在灾难面前消极被动地服从神的命令,而是积极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动去平息水患。鲧采用了填堵的方法去制服滔滔洪水,为了堙塞洪水不惜偷了天帝的息壤,结果填堵没有成功,鲧被天帝所杀,后来腹中生出了禹(一说禹母吞神珠如薏苡,胸坼生禹)。禹子承父志,前仆后继,继续治水。他从父辈失败的治水经历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不断对洪水进行疏导,“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卷二)。由于任务艰巨,他治水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平定了地上的洪水。他也因为这一神功伟迹,被人们尊为“大禹”、“禹王”,并成为夏人的始祖。直到今天,大禹治水的神话在中国家喻户晓,在浙江以及四川等地,还有专门敬奉大禹的庙宇以及相应的仪式活动。
与治水相关的母题还包括:1001用芦苇烧成的灰去填塞洪水;1002用土堵塞洪水;1002.1用息壤填堵洪水;1003文化英雄疏导洪水。
2.补天(990)
对于天塌地陷一类的宇宙灾害,最为著名的治理神话就是女娲补天了。大女神女娲在撑天柱倒塌、大地开裂、大火蔓延、洪水泛滥、凶猛的禽兽趁机吞食攫取人们生命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熔炼了五色的石头,补上了天空的漏洞;斩断了大鳌的脚来重立了四极;杀死了作怪的黑龙,积聚了芦苇灰来堙塞了洪水。这一系列举措最终成功地制服了灾害,使宇宙秩序重新恢复正常。
补天的方式(992)除了冶炼五色石补天,在中国各民族神话中还有其他多样化的方法,比如用石头补天(992.1);炼铁补天(992.3);用泥土补天(992.4);用云补天(992.5);用雪补天(992.6);用冰块补天(992.7);缝补天空(992.8),如此等等。
除了补天,神话中有时候也讲到补地。
3.射日(232)
对于多日(有时候也有多月)并出造成的旱灾,最有名的治灾神话便是羿射十日的故事。该故事在《淮南子·本经训》、《楚辞·天问》王逸注等中都有记载:尧的时候,天下十日并出,草木焦枯,民无所食。于是尧命羿仰射十日,结果射中了九日,日中的九只金乌都死了,它们的羽毛纷纷坠落下来,从此世间只留下了一个太阳。除了射日之外,在河南、广西、四川等地的神话中还有“文化英雄用竹竿打落多余的太阳”的母题(232.3)。
六、灾后世界秩序的恢复与重建
第一,自然秩序的恢复与重建。随着人类始祖从灾害中逃生,同时经过文化英雄的治理,灾难终于被克服,被毁灭的世界得以重生。在神话中,灾难之后的自然界或者完全恢复了其原有的正常秩序,或者,更为常见的,是重新建立起了新的秩序,而且它们一直持续规定着今天人类的日常生活。前者例如《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女娲炼石补天、断鳌立极、杀黑龙、止淫水之后,原来天崩地裂、水火泛滥、猛兽凶禽攫食人类的大灾难被平定,最终“地平天成,不改旧物”,宇宙间的正常秩序得以恢复。不过神话中更多反映的,却是大灾难之后宇宙秩序的重新建立,比如原来多日或多月的天空从此只剩一日一月;射日或射月后,破碎的日月残片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治水之后大地上被划定了九州;还有许多动植物的习性也被重新规定。例如一则四川宜宾地区的异文中说,羿射下九日后,剩下的那个太阳吓得溜下了地,藏在水叶菜下面才逃脱了被射杀的厄运,后来,太阳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不管天气再怎么热,水叶菜也总是绿茵茵的,永远晒不死。[注]
第二,人类的重新繁衍与族群的起源。大灾难之后,人类的生活也经历了秩序的恢复与重建。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是中国洪水神话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类,它主要讲述的,是大洪水之后人间仅剩的兄妹俩(姐弟、母子等)血亲成婚(972,或偶见成婚失败),依靠捏泥人或者生育的方式,重新繁衍出新人类的故事。例如笔者于1993年在河南省淮阳县的人祖庙会上采录到的一则神话说:天塌地陷的时候,兄妹俩躲在鳖肚里躲过了灾难,待出来一看,天下已没有人烟;兄妹用滚磨的办法占卜天意,结果两扇磨分开,俩人因此没有结为夫妻,从此以后,天下的亲兄妹便不能配夫妻。兄妹俩决定捏泥人儿来重新繁衍人类。两人捏了很多泥人,搬出去晒的过程中下起了雨,他俩就用扫帚把泥人儿一个个扫进洞里去。后来世上有些人眼瞎了、腿瘸了,这都是被扫帚扫的。[注]这则神话解释了大洪水之后人类的新起源,特别解释了其中残疾人的由来。此外,兄妹卜婚之后并未成婚的情节,虽然与大多数这类神话中的不同,但是在这里也被用以说明为何从此以后兄妹不能成亲的婚姻禁忌的原由。
在一些民族中,洪水后人类重新繁衍的神话,往往同时伴随着对不同族群的由来的解释。比如云南省罗平县和宣成县等地的彝族人中流传着这样的神话:
洪水到来,灭绝了世上所有的人,只有老三躲在葫芦中逃生。天神就让三女儿来到地上,和老三成家做伴。三仙女怀孕后,生下了一个肉口袋。老三听从天神的劝告,割开口袋,把里面的肉团子砍成了几千几百块,丢在几百几千个地方。有的肉团被他丢在柳树上,落地就变成了一家人,这家人就姓柳;有的丢在树叶上,变成人后就姓叶……还有一大砣肉块被丢在竹子上,落地变成了四个男孩、四个女孩。四对孩子跟着老三回了家,可是不会说话。老三和三仙女按照天神教的办法,砍来一棵竹子,燃起大火,让四对孩子围着烤火。竹子突然“嘣!嘣”炸开了,火星四处飞溅。火星落在大儿子大姑娘身上,两人发出“啊呀呀”的叫声。火星落在二儿子二姑娘身上,两人发出“阿乍乍”的叫声。火星落在三儿子三姑娘身上,两人发出“阿背背”的叫声。火星落在小儿子小姑娘身上,两人发出“阿哟哟”的叫声。大儿子大姑娘就变成了汉族;二儿子二姑娘不忘彝家的根本,成为彝族;三儿子三姑娘成为纳西族;四儿子四姑娘成为了苗族。[注]
在这一类洪水神话中,大灾难后遗存的男女(或男人与天女)结婚后有时会生下怪胎,例如肉团、肉球、葫芦等。有人认为这是反血缘婚的证明:由于近亲结婚,所以生下了怪胎。但是,在神话中,从肉球或葫芦中或者将肉团切碎抛洒之后,世界上便出现了“百家姓”或者多个民族,因此,这里的怪胎实际上是“集团”的象征,[注]它表明了始祖血亲婚配的不寻常性和神圣性,从葫芦或肉球中走出的孩子们,成为了各个民族的祖先,这实际上强调了民族的同源性以及种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是种姓的纯正。[注]
第三,文化的起源。大灾难之后,往往伴随着新的文化秩序的出现。例如四川走马镇的神话说:大禹治水时,为了让参与治水的人们合理休息和分配体力,就划分出一年间的春夏秋冬四季,又把四季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注]普米族的《洪水滔天》神话说:大洪水之后,人间仅剩的一位男子娶了山神的三女儿,她从天上带来了牛、马、猪等牲畜和五谷等粮食的种子,从此以后人间才有了这些动物以及农作物。[注]鹿忆鹿认为:“中国洪水神话中的治水母题和获取农耕文明的母题,在世界洪水神话中则是独一无二的。”[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