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雒树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座谈活动上的讲话
  作者:雒树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11 | 点击数:5994
 

  三、着力推进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进入新时代,非遗保护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决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戏曲振兴工程等,明确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仅要有丰厚的物质文化生活,更要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非遗既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又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传承发展面临巨大空间。三是非遗保护的社会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关心非遗、了解非遗的意愿更加强烈,自觉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不断增强,为非遗保护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四是互联网、新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调查、记录、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和传播等提供了新渠道、新手段、新支撑。

  我国非遗保护的当代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非遗保护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契机,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保护非遗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我讲五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不断增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阐述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本来、加强保护的重要思想,让人民通过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正确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历史负责、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传承历史文脉,不能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二)加强传承实践能力建设,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是人民群众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活在人民中间的文化传统,并被不断地再创造。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增强传承实践能力,是有效保护非遗、确保其生命力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措施。要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帮助传承人群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深化对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认识,深化对自身所传承发展的非遗项目的认识,提高再创造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在继续做好传统工艺领域研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群的研培,探索并扩大其他门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群的研培工作,形成覆盖非遗各门类的研培工作体系。

  要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强化“用”的观念,重视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的密切结合,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促进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要进一步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等知识与实践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配合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中积极作为

  要充分发挥非遗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使非遗工作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和新亮点。推动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就业增收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工艺在促进居家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带动作用,以“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力度,助力当地脱贫攻坚。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让丰富的非遗实践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动内涵和重要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和丰厚滋养;配合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新农村改造等重点工程,促进非遗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找到新的传承发展途径。要在城镇化进程中探索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共享,助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城市社区形成喜爱、尊重、享受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加强雄安新区非遗资源普查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把非遗保护传承纳入雄安新区建设有关规划。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联合申报、共同保护跨境共享的非遗项目,促进民心相通,经贸往来;以优秀非遗项目为依托,展示我国非遗保护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人民共享保护成果

  非遗是人民的遗产,人民是非遗保护的最大利益攸关方。新时代非遗工作,要坚守人民立场,让人民参与保护传承,让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要尊重非遗的实践性,在人民生产生活和日常应用中传承发展非遗。尊重人民作为创造者和拥有者的主体地位,尊重传承人群的创造性表达权利。为传承人收徒传艺、传承传习提供必要条件。维护和保障传承人受教育的权利、开展交流合作的权利。维护相关社区群体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五)加强统筹协调、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非遗传承发展的合力

  非遗保护是一项社会文化事业,需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非遗保护体制机制。大力加强非遗传播,提高专业水平,形成相关单位积极支持、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的传播局面。引导社会力量用好新兴传播方式,形成一批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传播作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记录,利用好记录成果。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支持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课堂、进教材,发挥非遗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作用,发挥非遗保护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表率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非遗保护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问题。今年,中央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合体既强强联合,又相辅相成,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将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很多人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因为着迷于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旅游的需求。很多旅游产品实际都是文化旅游,深度游都是文化游。我们讲风景名胜,风景不一定是名胜,有了文化才是名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就是与文化结合的魅力。旅游的发展也为非遗的传播拓宽了渠道、插上了“翅膀”。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方向和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挖掘阐发,通过提高传承实践水平,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新的更大的内生动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题为本网所加)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报名公告
下一条: ·[乌丙安 吴效群]机遇还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发展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