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石圆圆]乡土书写的“诗性”之辩:从宫本常一的田野调查谈开去
  作者:石圆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6 | 点击数:7176
 
 
  珍惜着自然中人和动物一切生命,让生命在适宜它的环境下生长;也不固执地拒绝改变,墨守环境,而是随着自身的发展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世代之间的心灵交流是传承的途径。关于祖父的记忆,糅合了睡前的童谣、草子传说、生活禁忌、节日礼数,以及从“我”十岁开始每晚祖父都用苍劲的嗓音领唱的“口说”表演。这是祖父最擅长的表演,也是他一生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民俗印记。这类口说文学,其表演的趣味性和仪式感要比说唱内容本身来的更重要,而且由于音调、说唱习惯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表演都有自己的特点。正是因为有所不同,才是真正的人的传承。这段经历是宫本常一的起点,故乡也成为他后来研究的重镇。他从来都不是要努力去成为“他们中的一个”,而是他从未把自己“置身于外”。作为民间传承者和记录者,宫本常一背负了和祖父不同的使命,却始终忠实于从祖辈那里习来的关于存在和自然的法则。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文本里充满了身体的经验。这个身体所在之处,便是他的立场。
 
  在宫本常一的镜头下的田野和农人,很美。和他呵护乡村的文字一样,是一种温情的注视。在熟知乡村种种生态的前提下,在追求村落繁荣的愿景下,这种温情并不是和政治历史语境相隔离的感伤,不仅来源于血液中流淌的故土情结,也包括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种生活终将成为历史的预知,体现了对残留在这块背景中的人物的切身的体恤。真正改变的不是土地,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认知。文化和民俗的传承,对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详尽记录,恰是为了让后来的人们了解自我,认可自我,有可以回溯的文化故土和心灵栖息之处,由此获得可以继续前行的力量。从这个视角来理解,可以说宫本常一的田野调查和民俗写作,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日本的乡土情感结构。
 
  尽管在当代的城市生活中,对故土的情感需求似乎已经不那么迫切,那这种诗情是不是一种梦幻的片刻满足呢?具体的民俗形式,也许会在文献和博物馆中保留下来,而人们的主体情感,则活态地蕴藏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的,“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而“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这是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乡土不当作乡村实体,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来阐释;此时乡土不是故乡和某个具体的村落或者地区,而与民族国家同构。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将个体的历史和民族记忆相关联,捕获完整的历史感和文化体验,以期创造更为丰富的当下和未来,也许可以从用心记录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开始,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
 
 
  (原文发表于《文汇报》“文汇学人”专栏2017年8月;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田兆元 刘慧]高校联盟模式下的节日文化谱系建构
下一条: ·[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吴雨馨]乡土生活中的民间小戏对民众的意义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
·[李涵]乡土社会秩序与日常交往礼俗的互动机制·[高鹏程]民间工匠群体中的“同乡同业”现象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