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施爱东]深入民间,服务人民,讲好中国故事
——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一点体会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26 | 点击数:9726
 

四、文艺服务人民(故事要到群众中去)

      找到了中国故事的灵感源泉,还得明确中国故事的去向目的,也即要解决中国故事服务于谁的问题。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这是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观点:“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些要求虽然是就文艺创作而言,但对故事创作完全一样。
      明确了人民的需要是中国故事的根本价值所在,我们就会知道,能不能创作出一部好的中国故事,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在于作品能否为人民鼓与呼、与人民同悲欢、和人民同声气。放眼历史,一切传之后世的文艺精品,无不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我们所熟知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无论是屈原的诗、辛弃疾的词、关汉卿的曲,抑或鲁迅、老舍、赵树理、汪曾祺的小说,无不充满了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无不以精湛的艺术书写着人民的情怀。
      作为“中国第一个把读者对象问题提高到文学创作的重要地位的人”,毛泽东甚至将文艺作品的人民性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有些政治上根本反动的东西,也可能有某种艺术性。内容愈反动的作品而又愈有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
      那些以为普通老百姓文化素质不高,不懂得欣赏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小众创作才是精英文化,以为面向大众的故事创作不够档次,那些脱离生活、远离群众的故事观念,无疑都是错误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他并且举例说,柳青之所以能够写出《创业史》这样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列宁说过:“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唤起他们,提高他们呢?习近平同志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既然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么,服务得好还是不好,当然得由服务对象来评定,所以,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邓小平也曾言简意赅地指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
      那么,对于那些并不掌握媒体话语权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通过什么来对故事的好坏做出评价呢?通过市场!但是,纯粹的市场操作可能带来许多诸如低俗、色情、暴力描写等不良后果,我们如何保证市场的正确导向呢?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器,我们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新闻出版审查机构。这些机构用来审查什么呢?当然是文艺作品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底线、红线。只要我们的新闻出版机构能够当好把关人,确保公开出版的故事不逾底线、不踩红线,那么,在此之上的评判,就应该交由市场来认定。习近平同志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五、故事要符合世界进步潮流

      中国故事既服务于中国人民,也提供给国际社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渐深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他们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那么,我们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呢?
      在我们的外宣工作中,正规的新闻发布和官方介绍可能会显得刻板,难有亲切感;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也是很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故事是一种更亲切、更直观的交流方式,可以,也应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其生动可感的独特优势。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用来讲述一个故事,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亲切、感性的视角,都能以各不相同的魅力去吸引他们、感动他们,改变他们固有的偏见,让他们对于中国有一个更亲切、更实在、更客观的感受,甚至有可能让他们因此而接受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习近平同志要求说:“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故事的立足点无疑是打着中国烙印、刻画中国社会、反映了中国人审美追求、带着中国风味的。这种中国风格既源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也透着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深厚底色,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向国际友人讲好中国故事,还应该理解别人的审美文化,要让别人接受你的故事,就得用别人能够理解的语法来讲述。“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中国故事既要有中国,也要有世界,这个世界当然不是纯西方价值观念下的世界,而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世界,是超越中西、贫富,超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藩篱的,体现着人类共性的世界。中国故事的内容当然必须是中国的,但形式应该是通约的、跨越民族和国界的、能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共鸣的。中国故事效果好不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得出去,当然还得取决于别人是否听得懂、能否产生共鸣、愿不愿意接受。
      所以说,好的中国故事不能仅仅只是讲述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它解决的应该是发生在中国的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是共性的话题,它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故事理应具有一定的通约性。毫无通约性的话题是不会引起别人阅读兴趣的,不仅无法激起别人关心和了解的欲望,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深入民间,熟悉国情,还得放眼世界,理解别人,了解世界关心的人类共同命题。好的故事应该“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好的故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
      蔡名照同志在谈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时候说:“当今中国已经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形成全社会共同讲述中国故事、共同传播中国声音的工作格局,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对于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述人类共同关心的普适性话题,塑造人类共同的、进步的价值观念,与国际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
      综上所论,我所理解的“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如何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炼生活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的逻辑,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就是如何努力刻画丰富多彩的中国生活、塑造高尚丰满的中国形象,把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了、讲生动了。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2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万建中]民间文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载体
下一条: ·朝戈金: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相关链接
·[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郭倩倩]中国故事形态学的研究向度
·[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康丽]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
·[徐金龙 白玉帅]“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哪吒神话动漫化传承发展·[施爱东]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
·[黄永林]追踪民间故事 建构故事学体系·[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刘大先]重建集体性·中国民间文艺的现代传承与艺术创新研讨会实录
·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在沈启动·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启动仪式暨汇报展演
·新时代中国故事创作高级研修班开班·[万建中]20世纪中国故事学
·[万建中]民间文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载体·邹明华:正视节日文化在当代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在非遗传承中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的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
·“欢乐春节”:用文化语汇讲好中国故事·[朝戈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译读与评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