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才贝]论后藏“望果节”仪式结构及象征意义
  作者:才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3 | 点击数:4635
 

      (二)仪式结构
      从仪式过程和目来看,作为一个年度节庆仪式,其关乎山川、大地、农田、河流、所有的地方神 ( 拉勒年赞lha—klu—gnyan—btsan) 、佛法僧 ( 知识) 、圣迹圣地、巫师 ( 咒师) 、一个藏族农业社会物资及人文的流动,如青稞酥油、过节的服饰、藏戏协钦等歌舞艺术、礼仪、象征性语言、智慧以及精神气质的彰显。仪式的目的包括大地的净化、招福,对妖魔鬼怪、不祥、坏运气的再一次铲除,对地方保护神的供养和反复的降服,以及佛教意义上对情器世界的法布施。因此,“望果节”仪式像一个大熔炉,既融合所谓的 “无名宗教、苯教、佛教” 的各种因素,包容诸如负责战争、丰产等的高低级魔法,4又呈现出一种浓缩神圣时间的 “冷社会” 的节庆涵意。
      在赞普时代,藏文古籍记载当时的王政由“仲德苯”来统治,即叙述故事、谜语 ( 运用象征性语言传递知识及教育) 和苯教 ( 古老的教义和仪轨) 来统治,而在这个节庆仪式中体现了3者的融合,“阿姐拉姆” ( 藏戏) 进行2天的表演,笔者在2013年田野看到的主要剧目为《智美更登》 ( 以施舍、布施为主题的佛教故事) ; 协钦的演唱以及仪式中具有隐喻性的吉凶兆头 ( 象征性语言) ; 一系列仪轨,既由咒师操作又由僧人操作,显然属于不同的领域和专业,又超出了苯的范围。
      关于 “望果节” 名称的两种说法。当地村民明确表示这一天对于僧人来说,是转经的节日,是释迦牟尼转佛法经轮的节日; 对农民来说,是转田的节日,也是夏天娱乐的一个主要节日。有村民认为,“望果”和 “曲果尔”只是叫法上的区别,如果村里没有寺院就没有 “曲果尔”的条件,就像从电视上看到西藏其他地区,没有条件的 “节” 不分男女都可以背着经文转田。可见当地人认为寺院的存在非常重要,意味着规范和秩序。从仪式展演的农业空间来看,无论从安多到环喜马拉雅一带,所谓 “藏传佛教文化圈”中 “望果节” 的名称更改为 “曲尔果节”已经获得最大认同,但后藏的田野呈现了一些不同的隐喻,是地方性的或是藏文明结构性的? 这是值得关注的。

      (三)“望果节”中“王”的隐喻
      首先,牛沟 “望果节”仪式队伍具有庞大、整齐、规则的特点,更具 “展演性”。特别是举旗队的出现别有意味。旗的种类繁多,有大旗、小箭旗、红白蓝黄飘幡、圣幢等。虽然 “旗”的出现并不尽然是军队的象征,特别是旗帜的很多内容已被佛教化,但依然有军队的影子存在。骑马队伍中村官打扮为旧时的贵族官员,一件保存年代久远的官服在整修仪式队伍中有一种殊胜的存在,显然牛沟的 “望果节” 并不仅仅是俗人的丰产仪式,而是大王巡山的隐喻,是王对于疆域的再次划定。神山作为吐蕃王朝疆域 ( 江山) 的象征,已经在学界得到较为详尽的阐述,早期藏族9大山神名称与序列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吐蕃王朝领土的扩张,而较为晚近的藏族9大山神体系,则表达了 藏族三区 的 “手足” 认同。1牛沟 “望果节” 举旗队的 “转田” 实际也是转山 ( 山神) ,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巡游隐喻。
      其次,仪式中所穿插的两则神话作为谜语( idevu) ,具有解读性。第一则关于 “世间轮回”图的神话,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属于佛教体系,以 “六道轮回” 这个对于藏族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图案出 现,具有威慑 性,强调了积 累“善业” 的重要性。第二则是更为重要的关于“多地格桑”( mdo—sdej—skal—bzang) 的神话。对照第一则神话之后,第二则神话的意义更加突显,显然属于另一个阵营。据当地仪式专家讲述,“多地格桑”是传到西藏的最早的经文,是从天上掉下来的,500年后,雍布拉康在经文掉落的地方建成。雍布拉康作为藏王的第一座建立在地面上的宫 殿,也是藏族 历史重要 的经典“玄秘神物” ( gnyan—po—gsang—ba) 降临之处。《柱间史》记载:
      拉妥妥日年赞把这件 “玄秘神物” 安放在宝座之上,时时用御酒神饮和绿松石供奉,每天一边绕着转 ( 藏语为古拉) ,一边祷祝。据说,借此宝物的加持,已是年迈体衰、白发苍苍的赞普,居然返老还童了。他享年一百二十岁,称之为一生活了两世人。
      在雪域吐蕃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祸患灾难,只要向我的 “玄秘神物” 祈祷便消灾避难; 若是想要祈福求善,尽管向它祷祝,定会随心如愿。2
      可见,“玄秘神物”具有 “返老还童”之魔力,是赞普 ( 政权) “长青”的象征。其能 “消灾避难” “祈福求善”,表达了经典的巫术力量。“多地格桑”在此处的出现,显然也是 “玄秘神物”的象征。在更多的藏文历史典籍及后来的研究中,一般将 “玄秘神物” 作为佛教传入西藏的开端,而 “多地格桑”在牛沟的 “望果节”仪式中有不同的涵义,在神话中它出现时间更早,是传到西藏的最早经文,是第一座王宫落址的依据,可见 “多地格桑” 在此处为王朝的隐喻而不是佛法的象征。这是整个 “望果节” 仪式中较为明显的 “王” 的符号的出现。王朝的建立,也是人类秩序的建立。
      王都是超自然秩序的缩影及政治秩序的物化体现,它不仅是这个国家的核心、引擎或者支点,它本身就是国家。这种把王都等同于王土的做法,不仅仅是一个暂时的隐喻,而且还是对一种政治观念的陈述: 即仅通过提供一个模型、一个典范、一个文明生活的完美图像,朝廷把自己周围的世界塑造得至少和自己大致一样完美。3
      有意思的是,藏族王都的表达以经典的形式来出现,这恰好说明神圣王权的 “重现”。
      实际上,经典与王宫之间的关系在藏族历史上,总是呈现出一种张力。拉妥妥日年赞时期的“玄秘神物”是后来才被世人所破译的,而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正如上面所述,是作为具有魔法的 “圣物” 来崇拜的,因此,这一时期的经典显然是具有巫术性的。
      松赞干布时期,吞弥·桑布热受命前往天竺迎取佛经和文字蓝本,并偕天竺文人李秦回归蕃地,请回寻访到的 《宝云经》 《白莲花宝顶经》《五部陀罗尼经》 《十善法》等经卷。这些经卷加盖印章后封藏于钦瓦达孜宫的王库。后译成吐蕃文。4钦瓦宫作为吐蕃早期的宫堡,据 《贤者喜宴》的记载,其建于布德贡杰赞普时期,有六宫,是历代赞普居住的主要城堡,松赞干布也曾居住于此。格鲁派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原钦瓦达孜宫所在山上设立了琼结宗政府官邸。5不像11世纪产生的伏藏书 《柱间史》 《十万嘛呢遗训》,着力将松赞干布描述成观世音的化身,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的伟大法王不同, 《韦协》的评介是 “上祖松赞干布所开佛法之宗仅此而已”,这无疑为独树一帜之说。1因此,这一时期的经典内容虽已由语言学家翻译,但依然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传播,主要是印证“王法”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强调的是王作为社会秩序的一面,王是司法的来源。松赞干布迁都拉萨之后,很多文献记载,根据文成公主的相地之术,大量的神庙建立在作为妖女身体象征的神圣地理之上,体现的是土地与王权的关系,服务于王权的主流依然是巫术与魔法。
      赤松德赞时期,桑耶寺的建立、莲花生大师一路的入藏降魔,经典从王宫入驻寺院,吐蕃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僧人和寺院,这时经典逐渐回归于 “佛法僧” 应有的位置序列中,这是个过程。藏族认为触摸 ( touch) 经典就可以消灾避难的传统观念一直延续下来。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第一则神话,从五台山掘出的 “世间轮回图”具有如此的功效,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语
      当在墀松德赞年间完成了一批佛经的翻译任务之后 “管氏大相说,陛下传播了神仙宗教 ( 佛教) ,现在,作为人间宗教的故事,陛下将赐给人类一些什么东西呢? ”于是便赐给了 人间君主 的故事、国民划分( 类别) 、对宗教人士和三宝的顶礼膜拜、故事和历史、道德和王诰等。2
      不止是在赞普时代,关于藏族民间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灵魂、预言、缘起、象征、净化以及超越了“仲德苯”范畴的仪式结构一直延续至今,并奠定了当前藏族社会民间宗教的形态和基本特征。
      《弟吴宗教源流》在描述吐蕃早期王统———悉补野王统时指出:
      对于每一位授封之王来说,要知道他的父亲是谁? 母亲是谁? 名字叫什么? 王妃是谁? 大臣是谁? 王子是谁? 宫殿叫什么? 臣民有多少? 授封的原因是什么? 导师是谁? 做什么事? 调伏了哪些人? 怎样降魔? 战骑如何? 怎样聚财? 吃什么食物? 穿什么衣服? 武器如何? 手持何种工具? 佩带何种饰品? 说什么话? 源自何种姓? 怎样行动? 住何洲? 何时出生? 三界有哪些种族? 四生中属于何生? 寿数多少? 身高多少? 等等。3
      可见,世系、血统、衣食住行、魔法、战争等这些内容才是一个 “王”应该关心的,“王”的身份由这些来界定, “王”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具有自然和社会两个面向的神性君王,既是大地丰产的来源,又是社会秩序的保障。霍卡所论证的一种将 “自然之神” 与 “祖先之神” 统为一身的代表了社会整体性之神圣王权模式,4其关于王权类型的探讨对于分析吐蕃后期,割断天绳之后的王权形态是有启发性的。 “黑头番人确需要一个比能够提供秩序与丰产的肋骨神等级更高的王”,因为 “王”还需要一位导师, “卡里斯马的最终担纲者”。5这是在图齐或石泰安式的研究中所忽略的。究其忽略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佛苯二元论一直是藏学研究方法的程式化 ( stereotype) 框架,王权往往被淹没在佛苯冲突或融和的汪洋大海中,成为藏族 “神话时代” 的剪影,似乎藏文明进入 “历史时期” 之后,王权便烟消云散了。
      回到个案,对于牛寺还有多杰智普的历史和曾经的教派归属,其历史的讲述呈现出某种断裂性,一是追溯到"达玛灭佛,二是追溯到 “文革”,寺院几经毁灭、搬迁、改宗,寺主活佛也处于某种缺席状态,可见僧人佛教是断裂的,而无名宗教则没有。僧人的知识需要在无名宗教的仪式中点击和复活,佛教史需要在仪式中修复、链接,并通过年度仪式获得重生和权威的确立,无名宗教、苯教或佛教的关系很难做一个泾渭分明的区别,任何一种单一的考察都有失偏颇。冲破佛苯二元传统视角的束缚,从后藏 “望果节”的田野来看,显然 “王” 的符号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正如 “仲德苯” 的王政治理方式依然鲜活于民间,由此吐蕃王朝对于藏族社会的深刻影响昭然若揭。理解在民间,吐蕃王朝 “伪装”成各种符号而并存于佛苯之间,就像谜语本身,这对于打破佛苯二元论框架的藏族民间宗教及仪式研究,多了一份可能的视角。

(文本原刊于《思想战线》2015年第5期,注释和参考文献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黄瑜]广西三江和里“三王”神诞仪式形成和传承研究
下一条: ·[王加华]观念、时势与个人心性:南宋楼璹《耕织图》的“诞生”
   相关链接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凌崎]郧西县“打带诗”仪式调查研究·[马晴]从食俗到节庆
·[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李雄锋]神化和俗化:南狮“点睛”仪式的象征意义与应用逻辑
·[张举文]民俗中没有母题而有象征·[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
·[董秀团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故事中“换装”母题的象征性·[陈莲]红纸的象征内涵及其功能研究
·[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李向平]信仰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建构
·[刘目斌]社会组织、仪式实践与象征权威·[江帆]东海女真文化的认知人类学阐释
·[王加华]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图意义探释·[冯智明 陈容娟]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空间研究
·[肖海明]试论清代《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晏周琴]甘肃省莲花山地域多民族共有的泉神信仰及象征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